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14期 三版:专题报道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亓超凡:让音符深扎泥土 用歌声温暖人间

作者:学生记者 徐薇 记者 周健

2025-06-16 17:15:37

“do re mi do re mi,mi re mi fa sol……”2014年,17岁的亓超凡无意间在音乐小游戏中弹出几个音符,一段完整流畅的旋律流淌而出。一旁的父亲惊叹,“呀,你……直接上手就弹出来了?”那一刻,少年的音乐天赋悄然探头,一粒沉睡的种子被偷偷唤醒。

十年弹指,亓超凡将歌声带到公园、家乡、城市的大街小巷,汲取着朴素的养分,绽放出亲切的芬芳。盛夏六月,他身着学位服,即将拥有一个新身份: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前路有歌,一定繁花似锦”。

当花束撞进胸怀

“绕过高山穿越大漠,我是草原上的一条小河……”兴庆公园松影婆娑,亓超凡站在人群中央,歌声嘹亮。坐着轮椅的大妈、全程跟唱的大爷、穿着艳丽的大姐、舔着棉花糖的小孩……一曲唱罢,所有人鼓掌欢呼:“好听好听”“再来一首嘛”“一起拍个照行不”。这是去年12月他在公园公益演出的一幕。到现在,这样的演出他已坚持了近30场。

生活的琐碎常将时间挤成薄片,学业、培训、兼职……日程表密密麻麻。然而,从学校骑车40多分钟到公园唱一下午,再披着暮色返回,是亓超凡每周雷打不动的“充电仪式”。第一次演出后,夕阳红慈善艺术团团长便向他伸出橄榄枝。演出间隙,他成了老人们的“声乐小老师”,分享开嗓、发音、气息、转音的技巧。歌声像一座桥梁,连接起青春与暮年。

“快乐就是最大的事!”劳动节,亓超凡和观众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 母亲节他唱起《母亲》,偶尔也唱唱韩磊、屠洪刚的流行歌……他不遗余力地把快乐传递给大家,也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曾有两名韩国游客手舞足蹈地用翻译软件夸他“唱得好”;一位奶奶气喘吁吁追到公园门口,只为问一句“小伙子有没有专辑?我想每天听”;最多的还是送花的叔叔阿姨。当花束撞进胸怀,亓超凡和送花人的笑容一齐绽放,真是比蜜还甜。

追逐心中的火焰

17岁,高二,天赋的嫩芽虽已萌发,但系统学习声乐对亓超凡这个农村娃来说却是从零开始。“放心,无论如何都把你供上大学。”父母这句话刻进他心里,化作日夜苦练的动力。啃书本、学理论、练发声、修形体……虽是“半路出家”,但他紧补快追,终于叩开延安大学的门。

在延安,信天游婉转高亢,黄土高坡苍茫沉厚,红色基因奔涌不息,共同喂养出一个活脱脱的“好后生”。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录制、大型组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演出、延安文学艺术界春节联欢晚会……大学四年、工作期间,后生登上的舞台很多。

可这绝不是他追求的终点。“只有不断精进,我才‘敢’站在更多观众面前唱。”内心的艺术渴望像一把火,催着他继续深造。早在2015年亓超凡就听过青年歌唱家郝亮亮的演唱,“感觉一下被他高亢嘹亮的歌声击中了。”2022年,他终于来到陕西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得以成为郝老师的学生。

每天练声、系统上课、公园义演、舞台淬炼……他在师大尽情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步是全方位的。“声音要贴着咽腔往上唱”,亓超凡反复琢磨郝老师的教导,寻找着深呼吸高位置,调整不同的歌唱状态,一段唱腔能练上百遍。

亓超凡调侃自己“有个毛病”,每到大型比赛就容易紧张,有一次甚至紧张到嗓子发紧无法正常演唱。他克服困难的方法简单粗暴,就是豁出去让自己脱敏,“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再来,直到把自己训练到能坦然站上舞台,享受舞台。”

硕士期间,他积极参演学校80周年校庆文艺汇演、博士论坛演出、迎新晚会,并作为全国30名学员之一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陕北信天游表演和创作人才培训”。慢慢地,舞台感觉越来越稳,再灿烂的镁光灯下,他的歌声都能翩然起舞。

歌唱乡土与人间

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高级的音响,只有围坐的父老乡亲。2023年春节,亓超凡把舞台“搬”回了村里。“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个月呀月光明……”嘹亮的歌声穿透乡野,传进观众心里。简陋的麦克风里传来电流的杂音和他澎湃的心跳。他在台历上圈出那个日子,“要让塬上的年,永远飘着歌声。”从此以后,他的乡村小舞台便成了村民们年年赴约的“村晚”,至今已连续办了三届。

2024年,是亓超凡学音乐的第十个年头。“我从家乡走出来,也该用歌声回馈家乡。”他决定在家乡白水县办一场“十周年纪念演出”。演出当天,不仅座无虚席,还“硬控”了很多路过的群众。“大地欢歌,美丽白水,我希望家乡越来越好!”演出结束时亓超凡深情告白,台下如雷的掌声欢呼声几乎响彻整个县城。

很多人不知道,除了热闹的家乡大舞台,亓超凡还有一方流动的城市小舞台,观众三五,却温暖绵长——冬天送耳罩,夏天递凉茶,陪着聊会天,再唱两首歌,读研三年,亓超凡骑电动车穿行于西安的大街小巷,已累计为1500多名环卫工人送去歌声。“环卫工人很辛苦,他们用扫帚扫街,我就用歌声陪他们一起‘扫街’。”爱写文章的环卫工人魏增刚在听了他的歌后,撰文《写给亓超凡》共勉,“我们要与脚下的土地连在一起,与人民心连心,才可能唱出动人的旋律、写出动人的辞章!”

三年来,每走过一条街,问候过一位“城市美容师”,亓超凡就在地图上标下一颗星。毕业之际,他亲手织就的“星星网”已经密密匝匝,快要覆满整座城市。从师大出发,他将继续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到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

“绕过高山穿越大漠,征途上还有无尽的跋涉,不要说道路坎坎坷坷,酸甜苦辣都是歌。”为人民而歌,征途漫漫,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歌声依然流淌在山野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