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14期 三版:专题报道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奔赴教育一线 手握粉笔去耕耘——首届“优师”毕业啦!

作者:学生记者 彭旭阳 徐薇 宗芸伊 陈孝煌

2025-06-16 17:16:47

站在毕业的路口,有一群特殊的毕业生,他们眼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曾经走过的来时路,一条是即将奔赴的未来路。神奇的是,两条路在他们的青春里交汇。他们,是首届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他们的使命,是用知识和爱点亮来时路,带领家乡的孩子走向未来。

2021年,我校招收语、数、外三科共150名首届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四年来,“幼苗”们茁壮成长,如今已开出绚丽的花朵,准备奔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袤的教育热土,去培育更多“幼苗”。

在校园舞台种下讲台星光

主人公:文学院 曹育玮

就业去向: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

“戎马一生,我见证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但史先生,您不仅能看到眼前的风景,还能洞察历史的长河,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去年12月,我校原创“大先生”话剧《河山》演出现场,曹育玮饰演的皮定均将军一角大获好评。

在这部戏中,曹育玮登台十来分钟,台词量1000多字。为此,他撰写人物小传、查阅历史资料,把扁平化的台词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教学与表演的共通之处——“都需要全身心投入,与观众或学生建立情感链接。”

“当老师考验的是综合素养,广泛参与各种活动,激发自己的多样潜能,是非常重要的。”参演校园话剧、参与学生会工作、担任就业中心助理,他的大学生活总是充满活力与挑战。

如何优化简历、准备面试、联系用人单位……在就业中心做学生助理期间,曹育玮勤“取经”、爱琢磨,很快就成为帮同学答疑解惑的就业“小灵通”,“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我在找工作‘实战’中更加游刃有余。”

求职期间,他辗转皖南皖中皖北,最终尘埃落定颍上第一中学,“国家快速发展,现在的中西部已与以往大不相同。我们青年人应该摘掉有色眼镜,看到中西部巨大的发展潜力,去大胆地探索开拓。”

“是续写,是新章”

主人公:文学院 何芊芊

就业去向:陕西省汉中市南郑中学

汉中市南郑区,北临汉江,南依巴山。何芊芊的高中时光曾在南郑中学度过。时隔四年,她的职业生涯也将从这里启程。

填报高考志愿时,得知“优师计划”师范生要回到欠发达地区从教,何芊芊没有迟疑,“我自己就是从乡村一步步走出来的。”她读的村小,班级和学生稀稀拉拉,留守的孩子占比很大;初中到了镇上,班上总有逃课、上网、打架的同学……这些画面萦绕在何芊芊的记忆中,“乡村的孩子需要优秀的教师引领,我愿意成为那个点灯人。”

去年秋天,何芊芊在西安市庆华中学实习,承担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断章》这堂课让我深受启发。”在这堂课上,何芊芊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课堂环节:邀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后,由其挑选欣赏的同学接力朗读,如此循环,宛如诗中“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同一堂课,不断调整反思优化,从第一个班上到第十个班,经历十次打磨,已然游刃有余,“准老师”何芊芊也褪去了初出茅庐的稚气。

实习尚未结束,何芊芊便收到母校南郑中学的签约邀请。面向未来,熟悉的教学节奏、与自己的老师并肩作战,这一切都让她感到亲切又充满挑战。

用教育浇灌希望的田野

主人公:数学与统计学院 张格格

就业去向: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迤山中学

“只要愿意来,我们直接签!”当富平县迤山中学招聘老师热切地说出这句话时,张格格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这不仅是一份工作的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

临近求职季,公费师范生同学有学长姐“传帮带”,了解到许多就业信息。相较之下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免不了有些焦虑。对此,学校招生就业处早早着手,积极联络全国各省区市教育厅、地方教育局、基础教育学校,为首届“优师”划清了履约范围,并实时更新双选会信息。“看到履约范围表格的一刻,好像在迷途中找到了一盏明灯。”张格格激动地说。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晨起的微光中,张格格在空教室反复磨课;深夜的台灯下,她精心修改每一份教案;双选会现场,她与用人单位认真交流,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与不足,“我想用最好的状态迎接机会,西部讲台需要真才实学的老师。”

求职成功后,她主动为学弟学妹们传经送宝,小到简历制作,大到职业规划,张格格总是倾囊相授,“相信每一次真诚交流,都能让后来者的路更为平坦,也能让‘优师’的火炬传递得更稳更远。”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主人公:数学与统计学院 王永杰

就业去向: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教育体育局下属学校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那里的孩子纯真质朴,回去教书,就是离边境更近一点、离学生更近一点、离心更近一点。”王永杰说。

王永杰回忆,高三时他的班主任不会唯分数论,而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时起,一颗教育的种子就在他心中悄然发芽。

大学期间,王永杰赴上海游学,看到东西部教育的差距,感受到东部学生的自信与创新意识,陷入深深的思考:“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帮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中西部乡土社会认知》课上,王永杰看到中西部乡土的缤纷色彩,体会到因材施教的真谛,“每个孩子都像不同的植物,老师要为他们创造适合生长的土壤和养分,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即将奔赴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王永杰对未来充满期待,“我相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在那里不是一时的燃烧,而会持久地照亮。”

朝着理想的方向一往无前

主人公:外国语学院 杨晓米

就业去向: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中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2024年6月,杨晓米如愿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旗下宣誓的一刻,她想起三年前选择“优师计划”时的初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这枚闪亮的党徽将伴随她踏上新征程。

大学期间,杨晓米一步一个脚印,获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奖学金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朝着理想笃行奋进。在学习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时,杨晓米常感困惑:“如何将前人总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并真正发挥作用?”

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实习期间,杨晓米找到了答案。记忆回到第一节习题课,“我没有准备全部的练习题讲解,只是根据大纲讲了我觉得重要的知识点。”但课堂上,很多学生举手问“为什么不能这么理解这个选项?”“文章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这道题我有不同的想法”……杨晓米深刻体会到,“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理论搬用,更需要根据校情、班情、学情灵活调整。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是老师必备的视角。”

毕业之际,从北到南穿越秦岭,列车载着杨晓米穿越一个个隧道,朝着理想的方向一往无前,“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我一定努力工作,助力西部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让西部的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从“教书”到“育人”

主人公:外国语学院 巨晓菁

就业去向: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教育局下属学校

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头好看的卷发,平日里喜欢画画、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站上讲台声音动听活力四射,她就是巨晓菁,似乎契合了大家对英语老师的所有设想。

实习期间,这朵美丽的“格桑花”绽放在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的讲台上。“英语阅读课上,我按照文章的内容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表演。”巨晓菁发现,当学生们融入角色时,便能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情感与内涵,学习效果也显著提升。

课堂之外,多才多艺的巨晓菁也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协助班主任筹备舞蹈展演时,巨晓菁剪辑音频、排练队形、组织学生卡拍练习,“排练其实很枯燥,每当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我就变着法儿鼓励和夸奖他们。”几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奖励,她陪伴学生们全力以赴走到展演当天,“大家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我和学生们都被惊艳到了!那一刻,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被具象化了。”

夏风正浓,即将挥别校园,看到甫入校门“人民教师 无上光荣 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十六个大字,巨晓菁感慨,“以后回到家乡,要用心去教,用爱去育,努力点亮孩子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