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伊犁。这里与我的家乡相隔甚远,有着近两个小时的时差。在母校陕西师范大学“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感召下,我毅然投身军旅,成为了一名驻守西部边疆的“红烛”。
从年少懵懂到青春飞扬,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参军入伍的种子早已在我心底悄然生根发芽。作为一名老兵,父亲用行动教会我何为责任;步入大学后,一代代师大人教育报国的赤胆忠诚又让我懂得了奉献的真谛;再加上对自我成长的期许与规划,让我渴望踏入军营这个大熔炉、大学校,渴望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与平凡坚守中,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我深知,在这里锤炼出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炽热的灵魂。
还记得在我第一次得知自己要前往新疆伊犁这个边境地区时,心中怀着一份担忧与恐惧:这个地方会不会条件很艰苦?环境很恶劣?离家太远?想家了怎么办?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关于这里的各种资料,一直到飞机落地,看到伊犁的雪山和草原、空旷湛蓝的天空……我的心才安稳下来——这里就是我们要守护的地方。
从前,我总是从父亲口中听闻他当兵时抗洪救灾的英勇事迹,或是在影视剧中领略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可真正踏入军营才发现,现实并非充满惊险刺激,更多的是默默奉献与无声坚守。与校园里无忧无虑的生活相比,军营的日子截然不同。在这里,每天除了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还要通过各类运动提升体能,参与繁杂多样的劳动、教育学习,以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无论晴雨,不分工作日与休息日,规律的作息从未改变。短短三个月,一次偶然照镜,我被镜中的自己惊住了——皮肤愈发黝黑,身形更加壮硕,腰板挺得笔直,整个人也显得更加干练。从入伍前的81公斤减重至如今的70公斤,三公里跑成绩从15分钟提升到12分钟,单杠也从一个都做不了到能完成五个,这一切都在证明,军营是一片付出必有回报的热土。
这里,还有像兄长一般的班长、情同手足的战友。在训练场上,班长一遍遍教我战术动作的正确姿势、手榴弹投掷的发力技巧。我的训练成绩一直不尽人意,但班长从未放弃过我,也没有埋怨过我一句,始终在我迷茫时拉我一把。在食堂打饭时,班长每次都会站在我们身后,最后一个打饭。有一次只剩一个南瓜饼,班长排在我的身后,我心里暗想:这个饼留给班长吃。结果没等我走多远,班长叫住我,南瓜饼已经放在了我的餐盘里……还有很多很多小事,都值得我铭记在心。我想感谢我的班长,感谢帮助我、教导我的干部骨干,因为有你们,我才能向一名合格的军人迈进。也许你们只是教会了我队列中的一小步,但那却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步。
在军营生活,远离了手机与网络的喧嚣,却让我收获了内心的宁静与专注。工作劳动时,我们除草修路;闲暇之余,便读书看报、提笔写作,或是作一幅画。在这里,我利用宝贵的时光,学到了诸多知识技能,也增长了不少才干。
有时,边疆的风呼啸而至,吹得人连走路都踉踉跄跄。尽管边境总是被贴上“艰苦、孤独、危险”的标签,但每当想到身后那万家灯火的温暖,一切艰辛都变得值得。
即使我尚未在这片土地上作出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深知我必须坚守在这里,因为我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