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管理平台 | 点击收藏 | 设为主页
《陕西师大报》总第641期 四版:杏园副刊 返回目录

忆中食堂味

2021-05-21 22:21:55
来源:本报讯
作者:周德仓

忆中食堂味


有同学以俏皮的文笔讴歌母校陕西师大的学生食堂,并誉之为西安高校之最。


对于任何一位师大校友而言,这样的赞誉令人幸福和自豪。


不过,本人的记忆虽与这位学友回忆的主题大体一致,但还有些出入,从而构成了我心中的师大记忆。

一个农村娃,在饥饿中长大,对吃饱吃好一直有最强烈的想象和渴望。1979年9月份入学之际,心灵被多重幸福激烈冲击,其中就包括学生餐厅过年一样丰盛美好的饭菜。


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月,因为饭菜由农村时的少油无肉,突然变成美味珍馐,原来面黄肌瘦的我,在师大学生餐厅吃了不多久,脸颊一下子就像发面一样鼓起来,胖得像面包!营养就是如此神奇而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强大的生命哺育功效。


美味佳肴也许来得太突然,使我竟然对大学餐厅的饭菜下意识保持一种特别的矜持:不敢大摇大摆地吃饭!国家对师范生有优惠政策,每月提供17.5元的伙食费,在当时一个工人月工资仅仅30多元的年代,这笔资金甚至有些奢侈。想到刚刚告别的农村艰难生活,我心中就产生了节约饭钱,为家中筹资分忧的“高尚”理想。


“节衣缩食”的庄严计划很快就付诸实施:每天吃饭时,舍不得吃菜,就只买些很廉价的辣子酱,拌着吃馒头,也吃米饭。为怕被同学发现,就羞于与大家结伴用餐。


惩罚不久就到来。因为营养贫乏,在一次高烧后,我竟然脱水昏迷。所幸同宿舍兄弟及时送到学校医院,才保住性命。从昏迷中醒来时,自己被一堆手忙脚乱的医生护士所围观,足见当时生命危在旦夕,而医院窗外就是学校露天影院,一场电影正在热闹地放映着。


这次严峻的惩戒,留给我一个最严重的教训:本人当时17岁,虽“大手大脚”,但身高从此就“止步”于171cm,再也没有被“提拔”,让“高大伟岸”的梦想永远破灭了。


饭菜虽好,但无法掩饰餐厅的简陋。偌大的食堂没有餐桌,只有地面,于是大家就像鸟儿一样蹲在地上,围成一圈,一边聊天,一边吃饭。学校的广播中每天播放小说连播,包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非常引人,餐厅的简陋就被巧妙地掩饰过去。


餐厅的大门每天被炊事员准时打开,大家下课后,就蜂拥到门口,急切等待大门开放。大门洞开,大家就冲进餐厅,在倚墙而立的碗柜中急切寻找自己的碗筷,并最快抵达自己中意的窗口前排队买饭。每个人必须牢牢记住自己碗筷放置的坐标,并要在密密麻麻的碗碟中发现自己的餐具。即使长时间位置不变,也会有记忆恍惚的时刻,于是,寻找自己的碗筷就很是考验耐心、记性,甚至于气急败坏,将享受美食的热情消解三分之一以上。


但奇迹也会发生。当时袁伟民、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下午决战日本队,打了艰苦的5局,正好横跨晚餐时间。青年与生俱来的爱国激情和好胜心,使大家成为铁杆观众,餐厅大门按时被打开,但无一人进入,饭菜的香味一遍遍在餐厅空荡荡的空间徘徊,却无人响应。


开始时,餐厅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天发早、中、晚3张餐票,每餐内容和形式固定,人人平等,男女无别。这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供餐制,就带来了一些麻烦:有访客来,就无法招待;男生吃不饱,女生吃不尽。如此,有女生缘的男生,就会以各种形式获得女生馈赠的餐券,或“分得一杯羹”,给成长中的身体以充足的营养。如我这样“平淡无奇”的男生们,就只能多喝一碗餐厅免费提供的稀饭,也算对得起自己热情洋溢、如饥似渴的胃口。


后来,在学生强烈呼吁下,学生餐厅改革为食堂制,每餐吃多吃少,选取哪样花色品种,每人可自由调剂,颇有些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大家吃得就随意、开心多了。


学生餐厅也被学校按系科划定,不可以互相“串门”。中文系所在的第一餐厅,位置在东后侧,稍偏,但空间最大,于是就兼有礼堂的功能,一些学生活动,包括当时盛行的交谊舞,就会在这里“登堂入室”,轰轰烈烈地上演。


在读书期间,父母、同学曾经来校看望,当然就在餐厅买上饭菜,端到宿舍一块儿吃起来,获得赞美无数。这既是真话,也是礼貌,以此表达对当时仅有极少数青年才能享受的大学生活的肯定和羡慕,而家人的赞美,不仅真诚,更是含蓄传达出“教子有方”的自豪感。


(作者系我校校友)



下一篇:戏楼

师大首页 | 学校办公室 | 宣传部 | 红烛网 | 图书馆 | 为学网 | 后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