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管理平台 | 点击收藏 | 设为主页
《陕西师大报》总第642期 四版:杏园副刊 返回目录

极身无二虑 尽公不顾私 ——读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商鞅》

2021-06-17 17:30:26
来源:本报讯
作者:赵世超

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丛书,意在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向辉同志是《商鞅》分册的作者,乃以样书相赠,使我能够先睹为快。阅后喜不自胜,决定说几句评论的话。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所主持的变法改革不仅使秦由弱变强,更为秦人完成统一打下了基础。要让读者了解商鞅,首先必须把商鞅的事迹和贡献说清楚。对此,向辉把握得非常好。他从商鞅沉潜在魏起笔,直写到传主于郑地惨死,步步深入,娓娓道来,生动再现了入秦献策、朝堂激辩、立木取信、迁都咸阳等历史场景,更以两度变法、耕战强国、收复河西作为重点来凸显商君之功,使人读后犹如历历在目,立刻就能在脑海里勾勒出人物的完整形象。让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变得生动、鲜活,从而深入人心,应该是传记作品的首要任务,这一点,向辉完全做到了。


然而,要让笔下的历史人物站得住,单单述说其人、其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其思想,探究传主的行为动机,这样才能展现其精神风貌,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使作品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为此,向辉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他笔下的商鞅,具有进化的历史观,相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认为“时移而世易”,决不可抱残守缺,法先王而不知变通,一味去做恢复周礼的旧梦。所谓变,就是要用新的法治取代周的贵族政治。所以紧接着,向辉又对商鞅的法治思想做了重点介绍。周人号称以德礼为治,但礼的功能是“别异”,由周礼规范出来的社会必然是一种严格区分亲疏、贵贱、上下的等级社会,不同身份的人所处的地位极端不平等。


向辉强调,商君之法不同于旧制度的地方是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有功即赏,“斩一首者,爵一级”,使“官爵之任与斩首之功相称”,有罪即罚,“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一律“罪死不赦”。赏、刑面前人人平等,不仅可以体现公道,取信于天下,更使社会下层获得了改变不利处境的渠道和机会,从而焕发出投身耕战的高度热情。在向辉看来,这正是秦人变法图强成功的秘诀,也是法治优于礼制的关键所在。


在进行思想追踪的同时,向辉对商鞅的性格特征和处世态度也做了准确的描绘,称赞他秉持“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信念,意志坚定如松柏,不惧任何风暴的侵袭,天不怕,地不怕,抱有竭尽全力、献身于变法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向辉的概括与刘向在《新序》中说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完全一致,当然是一种十分中肯的历史评价。


把历史人物的事迹写成故事,目的是要让人容易读懂,并且产生兴趣,扩大传播范围,实现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在阅读中我发现,向辉为了增强全书的故事性,确实动了不少脑筋,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文字通俗,文笔流畅,章节布局合理,层次清楚,艰涩的文言都转换成了白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将思想观点、政策措施都放在人物的对话中,以口语的形式进行介绍,使历史知识随生动的话语融入读者的心田,彻底避免了枯燥乏味;三是合理设计场景,塑造新的出场角色,使仅有简单记载的活动变得圆满,使传主的行为更加生活化,更具感染力;四是在叙述中适当穿插景物描写,不仅让人如同亲临,而且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美感。


向辉所学的专业是历史学,却又酷爱文学,近年已有多部历史小说问世,获得普遍好评,运用上述的写作手法,对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正是因为向辉善于将历史与文学熔于一炉,才使《商鞅》这本书在科学性和可读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不喜欢将评论写成“一边倒”,最后也谈一点意见,供向辉同志参考。写历史人物的传记,既要重视事实判断,也要重视价值判断,而评价历史人物,则既要中肯,也要全面。前边已经谈到,向辉对商鞅的历史评价是中肯的,但是否全面,却仍有商讨的余地。


商鞅主张“一切一断于法”,固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以应对战国的“大争之世”,但“一刀切”的政策就是走极端,绝对、片面的后果也相当可怕,它不仅彻底否定了教化的作用,还会以战争需要为借口,导致军事专制,一切按军法从事。而且,商鞅鼓吹“以刑去刑,以杀去杀”,主张轻罪重罚,也脱离了刑罪相应的司法原则。所以,秦法是公平的,主要体现在“刑无等级”上,但同时又十分严酷和残忍。如果说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那么,也正是这种苛法为秦的短命而亡埋下了将自己炸毁的火药桶。只是经过汉的“变秦”“更化”,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才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以上看法在历史学界广泛被认同,希望向辉能予适当地关注和采纳。


另外,向辉让各色人等进入商鞅政治生活的办法十分可取,无论是见于记载的尸佼、嬴回,还是由自己设计出来的刘叔、阿良、小武,一言一行,都与历史背景相合,可谓恰到好处。唯有将赵良安排成商鞅信任的下属,似乎并不妥当。因为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赵良对商鞅基本上持的是批评态度。如有可能,我建议在以后修订时作出改正。


(作者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下一篇:我和我的师大

师大首页 | 学校办公室 | 宣传部 | 红烛网 | 图书馆 | 为学网 | 后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