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56期 八版:八版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卢洪涛老师二三事

作者:周苏韵

2022-05-24 11:03:02

我有幸于2006年入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虽时隔多年,对于卢洪涛老师的记忆依然清晰。


初见卢老师,只觉得他身型瘦削又不失魁梧,一脸祥和又不失威严,满眼宽仁又不失犀利。这样一副模样,我竟觉得他有点鲁迅的风范和精气神。后来得知,卢老师就是从事鲁迅研究和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


大一时,卢老师教授我们《现代文学》课程。对卢老师的课,我印象颇深。第一节课,卢老师环视整个教室,看到我们个个正襟危坐,他的眼睛骨碌碌一转,定睛沉思片刻,自己倒先笑起来了,“同学们,放轻松,你们能坐在这里,证明你们已经迈过高考大关了,祝贺你们!上我的课,不用这么严肃,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安分的手脚开始骚动起来,挺直的腰杆也弯了下来。


接下来,卢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课了。他从中国近现代发展史出发,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山河岁月和经济社会及由此应运而生的现代文学思潮。语气不疾不徐,动作张弛有度,讲到激烈处,语气神态也紧跟其上,生动豪迈中不乏旷远豁达。我们都被他故事般的讲解深深吸引住,教室里依然鸦雀无声,但已经不是紧张,而是翱翔于知识殿堂的自由静谧。第一节课,我们几乎没有翻过课本,卢老师也没有翻过他的教材,但课后再回味,讲的就是课本的内容,但并非照本宣科。


现在想来,这第一节课应该是卢老师讲得最多的一节了,因为接下来的课,基本上都是我们讲得多,他讲得少。他建议我们把课本内容作为学习的指引和提纲,通过阅读作品来深入理解学习,再围绕主题结合作品展开讨论、表达意见,老师引导过渡和总结。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融会贯通的教学模式,为我们的探究学习之旅平添了无限乐趣。


卢老师不但课上得独到,人也厚道。


那时我家境贫寒,深知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送进大学已很不容易,我必须想方设法自己赚取生活费。无奈刚入学,对一切都是陌生的,找兼职屡屡碰壁,加之性格好静,遇到难处也羞于向旁人启齿。


有一天下课后,我正匆匆赶往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路上,同学卓叫住了我。她既是我同学,也是我老乡。她说:“你先别找兼职了,卢老师有一个助教岗位,他让我问问你愿不愿意来帮忙?”我一听,心里大喜,停住了脚步:“真的吗?我可以吗?”我不知道卢老师是如何得知我的情况的。不管什么原因,这份从天而降的兼职无疑是雪中送炭,一下子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之后,偶有过节,卢老师会邀请我们这些助教去他家里,聊聊学习和生活,分享读书心得和社会实践体验,让远离家乡的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而卢老师那股子热心肠让我认识了他这个粗犷的西北汉子骨子里隐藏的“侠骨柔情”。这份看似小心翼翼的“侠骨柔情”,呵护了那些年里不愿被人窥探的羞于启齿的小心思,足以温暖一个学子的内心。


印象中,卢老师很忙,上课和学术研究只是其中一部分。尽管如此,他对学生的关心和激励却从不缺席。


入学的头两年,我们在雁塔校区。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归入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我们是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的第一批新生,参加了很多学部举办的活动。在一次征文比赛中,我的文章有幸得到当时做评委的卢老师几句褒奖。他说:“这篇文章主题深刻,情真意切,读完让人感同身受,写文章就该如此。多经历,多思考,多创作,是每个中文人的人生必修课。”卢老师的几句话,燃起我内心的希望,促使我一直保持着读书学习练笔的习惯。


大三时,卢老师不再教授我们专业课程,我们也从雁塔校区搬到了长安校区,但卢老师的谆谆教诲始终激励着我。从大三开始,我更加积极地向校内外报刊投稿,虽大多石沉大海,但也有意外之喜,寥寥数篇见诸报端和杂志。虽说几十元的稿费不算什么,但足以缓解我一时的经济压力,放飞我当年斗志昂扬的青春梦想。


2010年5月26日,毕业论文答辩。在答辩导师席上,我又一次遇到卢老师。他一改往日的幽默风趣,亲切中略带严肃地说:“你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学生,我对你印象特别深刻,也一直关注着你的成长和进步。希望你以后能够保持初心,持续寻求突破,老师看好你!”这席话让我既感激涕零又受宠若惊。生性多愁善感的我不善言辞,在那略显忧伤的毕业季,如此的告别方式,让人心中百般熨帖和感动。


时隔多年,师恩难忘。虽有生活琐碎事,烦恼两三寸,所幸师言在耳,初心未改,皆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春暖花开季,万物生长时。我在岭南早春的暖阳里,遥寄相思到西北,愿老师一切安好。(本文系“我发现的良师好课”征文优秀作品)


(作者系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