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传承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一直庆幸,在我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有幸遇到几位良师。他们像灯塔,为我照亮前行的路,让我选择了教师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忆起老师,那些流年往事就像浪花在心间回旋激荡,漾起层层涟漪。
读初中的时候,教生物课的女老师令我印象很深刻,她叫李素芯。李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写得一手好字,她的板书雄健挺拔,赏心悦目。李老师讲课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一个个知识点从她的口中娓娓道来,同学们都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坐在台下,第一次萌生出当老师的想法,立志成为像李老师那样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读高中时,我幸运地遇上了另一位好老师,她叫李学芬。李老师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西安市数学学科的领军人。李老师讲述概念,深刻直观;证明定理,逻辑严谨,解题方法也十分灵活。她不仅课讲得好,而且心地善良,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关心。有一次,我在李老师的办公室请教完数学题,正准备离开,她叫住了我,说:“百正你坐下,我跟你谈谈。我看你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成绩也不错,高中毕业就报考师范大学数学系吧,也做一名数学老师。”我有些受宠若惊,深知自己天资一般,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没想到李老师居然这般关心我、鼓励我。老师的这番话是对我的信任、鼓励和鞭策,令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从此以后,不管学习中遇到多少困难,不论多苦多累,我从未想过要放弃理想。到高考发榜时,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向着我的从教之路坚定地迈出了一大步。
上世纪60年代,在人才济济的陕西师大,我再次遇到了许多良师,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给我们讲数学分析的系主任魏庚人教授。魏庚人教授教学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深厚,他徒手画的圆就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他讲课台风稳健,见解独到,深入浅出,有大家风范。每当讲到较难的题目,他常常借助直观具体的事物帮助我们理解。例如他讲圆内接正N边形,当N变得越来越大时,它仍然是多边形。只有当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多边形才变成了圆。这样给圆下定义,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令我们对极限的概念印象非常深刻,为我们以后学习无穷小量打下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西安市阎良中学、西安市第五十八中学和西安市铁一中教高中数学。那时候,西安市铁一中师资力量很强,竞争激烈。面对教学压力,我不断钻研教材,旁听优秀教师的讲课,虚心向老教师老前辈学习。其中,西安市数学会理事顾世基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知识渊博、脾气温和,我向他请教数学问题,他从不摆架子,毫不吝惜地将解题思路和盘托出,我打心底敬佩他的为人,也始终感念他对我的无私帮助。
1994年,铁一中计划创办数学思维竞赛类班级。作为班级主要负责人,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常常回母校陕师大寻求援助。那时候,数学系的罗增儒等教授在这方面具有很丰富的经验,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建议。时隔多年,我对老师们的帮助依然心存感激。我常常回想,作为一名师大学子,在毕业后还能在工作上得到母校老师的悉心帮助,这种幸福是难以言表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以自己的老师们为榜样,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兢兢业业地把一生奉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在给数学思维班教学的那几年,我的教学水平进步很快,迅速成长为了一名高级教师,长期负责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我的辛勤耕耘终于换来了桃李遍布,看到一届届亲自培养的高三学子走进了理想的大学,我替他们感到高兴和自豪,也为自己当初选择终身从教感到无怨无悔。
时光匆匆,岁月不居。如今,我已进入耄耋之年,回顾50余年的教学生涯,是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指引我走上了从教之路,是沉甸甸的获得感让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教师梦。看着我的学生已成为社会栋梁,各自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着青春之花,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系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