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 我大学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工作。能留在本校教书,且专业不变,这是很幸运的。我被分在国际共运史教研室,由李远金教授指导,从事《科社经典著作》课程的教学。经过半学期的备课, 1982年秋季我开始给政教系1980级的学生授课,一直上到1995级。
我选择国际共运史学科绝不是偶然的,这其中离不开导师李远金教授的指引。我1978年上大学,我们这届学生能在离开学校十二年后重返课堂, 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学得十分认真。记得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我的《国际共运史》在全年级155人中获最高分91分。试卷被李远金教授拿给三个班巡展。从此, 我同这门课结下了不解之缘。学生时代, 我本科第一篇论文《也谈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历史阶段划分——与苏绍智冯兰瑞同志商榷》,就属于国际共运史的范畴。
李远金老师是四川成都人,早年退伍转业后留在西安就再也没有回去。当时他已经50多岁,衣着朴素,身体很瘦,面部棱角分明,双眼炯炯有神。尽管生活负担较重,李老师却总是非常乐观向上,十分关心年轻教师成长。
作为我的专业引路人,李老师亲自指导我写讲稿、备课,听我试讲。1982年9月,他带着我到湖南师范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让我有幸较早地认识了国内的一批同行,也对如何做好科研有了初步认识和体会。
1985年春,由李远金教授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简介》一书由新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涵盖科学社会主义的52篇经典著作, 在全国共运史界被称为“填补空白之作”。他不仅个人带头搞科研,还带领教研室的年轻教师一同成长。记得原来《共运史》课程的下限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止, 难以反映国际共运的全貌。1983年暑假, 教育部和全国共运史学会在青岛市举办战后共运培训班。李远金教授从青岛回来后, 立即带领共运史教研室的成员加强研究。
1985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李靖宇老师撰写的《共运史重点问题解析》拟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社编辑联系到李远金教授,希望能对书稿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在征得李靖宇老师本人同意后,商定由两校人员合作编写《国际共运史重点问题论析》一书。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国际共运史教研室的年轻教师各自承担了五个问题的撰写任务。接到任务后,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撰写过程中李远金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导。正是通过这件事,年轻教师们的科研意识逐渐得到增强。
李老师经常讲,教学与科研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是基础、是任务、是前提,不能放松,要认真对待;科研是教学观点的升华,也是深入思考和创新思维,反过来能促进教学。他还说,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不同,大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有创新知识的任务。
1985年10月,根据形势变化,国际共运史教研室更名为政治学教研室。教研室换届,李远金老师推荐我为副主任,他自己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帮助年轻教师搞科研上。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我更加感恩我的“伯乐”李远金教授,他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一生追逐的红烛之光。他对我恩重如山,我却难以回报。虽然李远金教授已经离开30多年了,但跟他相处十余年的生活场景仍历历在目,让我难以忘怀。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