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3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跟着老师读《史记》

作者:米国春

2023-04-20 00:01:18

年华似水,岁月如歌,跟着张新科老师读研已经快两年了。记得2021年秋,刚入学的见面会,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师。老师的脸格外瘦削,令我很是震惊和心疼。而现在,老师的身体逐渐恢复,我们作为学生十分高兴。


学术型硕士的学制为三年,课程全部安排在前两年,第三年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研一主要是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每一门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轮流上课,目的在于不断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研二则主要是导师给自己所带的学生上课。由于2021级只有我一名硕士,所以是“一对一”上课。我很珍惜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


研二上学期老师开的课程为“《史记》研究”,主要以《史记》为研究对象,兼及整个先秦两汉文学,上课的时间为每周二下午4点到6点,地点在老师的工作室。由于是“一对一”上课,老师就让我坐在办公桌的另一边,我们相对而坐,离得很近,交流起来也十分方便。老师的工作室比较大,书非常多,橱柜里、桌子上有大量的书,但都摆得整整齐齐。室内桌子上、窗台上还有绿萝等盆栽,幽雅清净。窗外是一片面积不大的竹林,风吹过的时候能听见沙沙的声响。


第一节课,老师没有讲关于《史记》的具体内容,而是告诉了我一些学术研究方法,并推荐了一些学术著作。比如“上勾下连”的学术方法,即学术研究既要往前看,又要往后看。具体到《史记》上,既要看到它对《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典籍的继承与创新,也要看到它对后世史书、散文、小说的影响。老师特别强调原典的重要性,“要去读原典,要去读第一手资料。”“做学问就像盖房子,基础一定要打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学生,我们经常听到老师重复这几句话。阅读原典,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就像水之源、树之根,是最为基础,但也是最为重要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传记文学的开端,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史记》以写人为中心,尤其是“列传”部分,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记得那一节课该讲“列传”部分了,老师先问我之前有没有读过人物传记,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想不出一本人物传记,就告诉老师没有读过。老师继而问我,“《五柳先生传》学过没有?”我恍然大悟,说学过,然后我和老师相对而笑。在上课期间,老师将他所著的《中国古典传记论稿》从书橱里拿出来,翻到书的版权页,说:“91年出版的,已经30多年啦!”然后将这本书赠给了我,希望我能对中国古典传记文学有全面的了解。除了此书,老师还将自己所著的《〈史记〉与中国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研究》等学术著作以及学思漫录《为山集》慷慨地赠予学生,鼓励我们认真读书。


老师对待学术严谨踏实,但对学生十分温和宽容。提问并不十分刻意,问的一般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不难回答,我们上课也并不紧张。有时候对于某个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老师并不生气,而是亲切地引导我们去思考。老师特别重视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想法比较幼稚,老师也会认真倾听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不轻易否定。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学术兴趣,推荐相关的著作和论文,便于进一步深入学习。


老师讲课十分生动有趣,经常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比如,在讲《史记》的体例问题时,老师便将《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三种体例比作一个金字塔结构,塔的顶端为人数最少且地位最高的“本纪”,塔的中部为人数中等且地位中等的“世家”,塔的底部为人数最多且地位最低的“列传”。《史记》的体例就通过形象的金字塔的比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再比如,老师在讲学术研究方法的时候,让我观察办公桌上的一只杯子,说杯子有正面、侧面和背面,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如果一个问题已经在正面被论证得很充分了,那我们可以试着从侧面或反面进行重新思考和研究。这打破了我以往只会从正面思考问题的思维局限,开拓了我的学术思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通过书本获得知识,老师还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去进行实地考察。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里研究古代文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老师鼓励我们去韩城走一走,感受太史公的伟大人格;去兵马俑看一看,领略秦帝国的威武强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的认识,又拓宽了学术视野。


每次和老师见面,老师都是先问生活,再问学习。记得刚入学的那个教师节去老师家里,老师和师母对我们很热情。老师亲切地问我,“校园是否熟悉了?”“住宿是否习惯?”“餐厅的饭是否合口?”这让初次来外省上学的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2021年冬天,我们在宿舍封控期间,老师经常给我们开线上会议,叮嘱我们注意卫生,做好个人防护;多和家里打电话,让家人放心;趁此机会多读书,增长知识。后来逐渐解封,学校安排我们返乡。回家的路上,老师给我多次发消息,问我行程是否顺利。原本晚上十点多到站的火车因为风雪天气晚点一个多小时,到家时已接近凌晨。直到确认我到家后,老师牵挂的心才放下来。风雪夜归,心头温暖,我感受到了老师浓浓的关爱。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这是我们对张新科老师的普遍印象。跟着老师做学问,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跟着老师读《史记》,也是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记忆。


(作者系文学院2021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