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6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在花开之前

作者:钱茹洁

2023-06-08 22:29:06

回想起填报志愿时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也许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意愿是各占一半的。9月初入学时还带着高中毕业生爱玩儿的性子,师范专业对于我而言与其他专业可能并无二致,无非是换了一个环境学习,在一个远离家但友好的城市体会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有一天,班主任上数学建模课的时候,有感而发地说了一些关于师范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刚开始我只是饶有兴致地把老师的分享与感言当做一个个过耳即散的故事,直到老师停顿了一会儿,说,“医学生学不好,影响的是病人。师范生学不好,影响的是下一代啊。”


老师仍在说着什么,可是这句话并没有直接飘走,而是如一团烟云笼罩我的脑海,我盯着讲台的一角陷入了沉思。那一瞬间我意识到,我的身份并不那么简单。现阶段的学习,不仅仅为自己,也是为两年后讲台下几十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今后的工作,也不仅仅是顶着教师的职业身份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更是引导千百朵尚含苞的花朵开出自己喜悦的花儿。


从那一天起,我做任何事似乎都多了一点浩然正气。在上完教育心理学类的课程后,我经常留下来和老师进一步交流;或是表达对课中某个例子的认同;或是对某个理论提出一些疑惑;或是和老师分享一个自己曾经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我现在还记得,在一次课后匿名向老师表达了对她的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夸赞,授课老师表示收到正向反馈后自己非常受鼓舞。对课程的反馈是双向的,既是对教育者的一种提醒或鼓励,也会令受教育者产生一种尽到责任的喜悦感。


当然,作为一名即将迈上讲台的师范生,教学论的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必不可少。初上罗新兵老师的《数学学科教学论》课程时,我有一种打开了一扇窗的新奇感觉。这大概是学习了两年的理论知识之后,我第一次真正地站在未来教师的角度去审视学生发现数学的过程。在教育领域卓有建树且教学经验丰富的罗老师在系统讲授数学教学论的同时,经常给我们举一些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具体生动的教学案例。他一再强调:一位好老师,应该要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激励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而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但实际上,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老师们单单有一桶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一潭水,而且是一潭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专业发展不能故步自封,仅仅局限于“能教”的自满中,而应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底,不断学习以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与通识性知识,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技能。在后来的教学技能训练中,罗老师更是不遗余力地点评我们的授课表现,与大家一起探讨细节。在一次次的授课与反思中,我感受到了双重身份的微妙。此时此刻,我何尝不是一朵待放的花苞,在老师们充满希望的浇灌与修剪下,奔走在绽放的途中。


我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参加学生管理工作和各种各样的兴趣培养育人小组。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而未来的师范生,不仅是教授课程的教师,也是学生兴趣的培养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尝试在大学生活中更多地去了解身边同学的性格与兴趣爱好,听他们讲述成长的故事,在他们身上看到性格迥异的中学生的成长缩影。不只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我还怀揣着点沙成金的梦想。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学生回想起我时,第一印象不仅仅是“她是一位教学有方的老师”,更是“她是一位对我有很大影响的老师”,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愿我能在热爱中不断磨炼,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成就日日新的不平凡,在成人成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中感受纯粹而巨大的幸福,迸发出自己无限的潜能与人生智慧。在花开之前,以热爱和憧憬为炬火,燃烧青春的绚丽!


(原文刊载于《中国教师报》,有增删)


(作者系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级公费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