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的力量》中写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她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有多少人把书本装进心房。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美丽的城市,一定有漫城飘溢的书香。”这首诗的作者叫朱永新。他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朱老师给我的印象是:“激情如诗人,深邃如哲人,纯净如婴孩,憨拙如老农,淘气如顽童。”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朱永新的名字是在2012年5月1日,那时我工作第9年,有些职业倦怠,想去汉唐书城找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突然,一本《我的教育理想》吸引了我。当看到作者是朱永新时,我犹豫了,从来没有听过这个人呀,但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下了这本书。当天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把整本书都看完了。书中详细描绘了朱老师心中理想的教育蓝图:包括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那一刻,一颗倦怠的心被点燃了,我从没有想过教育著作还可以写得如此接地气,其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饱含着教育人爱的温度,如“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多么神秘,每个教师都可能在中国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家,甚至可以走出国门,享誉海外。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是否做一个有心人,是否执着,是否有恒心。”之后我又买了朱老师的《我的阅读观》《中国新教育》《走在新教育的边上》《朱永新教育小语》《中国人的阅读书目》等著作。他的文字里有着对教育的热忱与执着,使我这位基层乡村老师,无数次产生共鸣,同时增强了自己的职业信念。
2015年4月10日,那是令我激动的一天。在陕西师范大学我听到了朱永新老师的报告,当时我坐在第三排,看老师看得特别清楚。虽然他讲的内容,我已在他的著作中阅读过无数次,但我依然听得很认真,我在用心去感受一位教育家的坚持不懈。结束后,朱老师在我2012年买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上写下“追寻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的赠言。因为朱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我不再迷茫,不再彷徨。在工作中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前进的动力。我时刻提醒自己,像朱老师一样,做一个追求梦想的人。
2012年,工作9年的我参加了全国教育硕士考试,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2015年6月获得了教育硕士学位。在师大求学的三年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杜威、赫尔巴特、夸美纽斯等教育家的著作。我去南京拜访了朱永新老师书中多次提到的他的好友——高万祥老师,去湖北恩施拜访了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尹应睿老师,他们都是为书痴狂的人。我现在和两位老师成了很要好的书友,我们时常会通过短信分享阅读心得。
2022年,工作19年的我耳畔一直回荡着朱永新老师写的那句“每个教师都可能在中国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我在一线有了很多教育实践,但是缺乏理论研究的高度与深度。我渴望完善自我,于是报名参加了陕师大的博士研究生水平考试并顺利被录取。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又一次怀揣着归零的心态,回到母校攻读教育博士。我渴望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乡村教师,扎根西部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阅读使我变得自信、充实、淡定,更加阳光,更加包容。我曾经给学校老师作过一个报告,题目为“找对‘镜子’并成为‘镜子’”,鼓励老师们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畅销的管理或人际交往的书籍、教育类的著作。这次报告后,老师们建议我在广播站开辟读书栏目,因此从2014年9月,有了《分享阅读》广播栏目,每周一早上,我会邀请一位同事或学生到广播室里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作为主持人的我,在旁边静静地享受阅读带来的魅力。
有人为爱痴狂,我为教育痴狂,在这条路上付出再大的艰辛,我也愿坚持,享受独有的幸福。因为有朱永新老师、高万祥老师、尹应睿老师……我愿像他们一样,永远做一个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我们内心会变得敞亮,暗淡的人生将会重新燃起耀眼的光芒;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我们会变得阳光向上,用一点一滴的努力去不断追寻心中的教育梦想!(文章系本报“我的阅读故事”征文)
(作者系教师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