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进入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无论未来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增能教育效能,我们终归需要的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为旨归的有温度的智能教育。因此,从知识学习拓展到能力养成、情感价值熏陶,都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目标和挑战。作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之本,在加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推动教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推动者;另一方面,也要呼唤教师教育的情感回归,促进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智能时代教师情感价值的重要性凸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朱小蔓教授明确提出,在个体道德的精神大厦中,情感是最具深沉、稳定、核心的特质,情感不仅影响教师素质养成,也彰显教师专业内在的关键价值尺度。教师与教育其他主体间的发展离不开情感交互。当今,即便语音识别技术、仿生科技、情感计算等技术趋于完善,人工智能依然难以实现自动化的社会交互。从社会心理学层面看,人机互动不同于人人互动,虽然技术突破了物理空间的广度,却阻碍了心灵空间的深度。
第一, 教师需要情感互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使人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革,人际交往方式逐渐虚拟化、非现实化。程序算法与过程意义的分离、时间与空间的分离、知识与情感的分离加剧了人机共舞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使主体间的情感交流逐渐淡化,人的社会属性面临巨大挑战。但是,情感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存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全息性的作用。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赋能增能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同时,教师需要以人人互动弥补人机互动中的情感缺失。
第二, 教师需要情感投入。人工智能为智能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强调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效能的要求中,存在工具理性、指标效率、技术中心倾向。教育是要服务于人、培养人,而不是被动要求、压抑感性情绪。教师发自内心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感投入,实际上是一种教师在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活动中的付出,丰富了个人成为专业能动者角色建构的过程。即便是面对“关系型人造物”的智能时代,教师只有对于真实的学生才会付出情感,在样潜移默化的教学互动实践中也培养出学生的关怀意识与能力。
第三, 教师需要异己共情。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正面临高度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数据分析给个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师生在不断变革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情感实践,但是人工智能无法与人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共情。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情境下,师生容易产生“心理脆弱性”以致体验到负面情绪,甚至驱动冲动行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冲动,另一方面也需要解读学生情感并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教师需要理解自己的关系图式,从以往“预期”的互动模式中释放出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人际关系,提升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整体幸福感,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感受学生行为的情感、动机与需要,进而引导积极的情绪体验。
智能时代呼唤教师的情感回归。无论从教师自身出发还是教育治理者角度,都需要认识情感因素在教师教育、教师管理与服务中的内在价值,并把情感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而对其施以教育影响,最终回归教育的初心。
第一, 在互动中传递情感,构建职前教师情感教育实践模式。当下,教师队伍建设与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标准高期待仍有差距。在情感教育理论指导下,必须加大教育活动,更多的是走进教育实践,在教育场域中“扎根”“浸染”,激发教师对情感的敏感性,在实践互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线索,在形成双方情感互动联结的基础上,伴随着知识学习以实现情感传递与育人价值的结合。
第二, 在环境中支持情感,为教师发展提供情感组织氛围。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具有归属感的情感空间,在校园中营造具有人文素养的文化土壤,支持教师的自主成长,激活其专业发展的意愿。同时,教育治理者需要从长期单向的、齐一性的“要求教师”,转向更加重视个体化经验和情境性条件“援助教师”,支持教师从个体内部建立积极、正面的情感和意愿,体现教师主体的自由本质,从而促进教师产生自我实现的快乐感、高尚感、幸福感。
第三, 在反思中感悟情感,自我省察和自我调节教育实践中的情感状态。教育反思离不开情感体验,不但是教师的认知行为,其过程也伴随着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是一个理智与情感交织的过程。人工智能时代,优秀教师的角色不但是课前的设计者、课中的引导者,也一定是课后的反思者,通过工作日志等方式进行自我追问,有意识地筛选、梳理自己优秀的情感品质。例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个体往往用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表达自身的反思结果,当反思取得效果时,教师会用“有用”“满意”“享受”“成功”等词语。一定程度上,这些积极的词语是教师对情感体验的反映。教师将教学效果和自身的教学反思相结合,这样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系教育学部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