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夏至初秋,暑期悄然而过。回顾这段时光,师大校园并未沉寂,图书馆里书页翻动声细响连绵,夜晚实验室的灯光依旧通亮,国际前沿的学术碰撞激荡不歇,青春的脚步奔向祖国边陲、踏上三秦大地……陕师大人以奋进之姿,在2025暑期用行动诠释着“时光不负耕耘者”的信念,为即将开启的新征程积蓄澎湃动能。
同心坚守 描绘未来
安然过暑假,安全不放假。学校领导分别带领督查组,深入全校各二级单位、数十个点位,开展全覆盖式校园安全督查。校党委书记李晓兵率队检查长安校区北门、学校110监控指挥中心、图书馆、溢香楼餐厅、游泳馆等区域,并前往新建学生公寓看望假期留校学生。他要求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守住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同时对假期校园施工安全进行了特别强调,要求一定要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工地安全管理。校长游旭群带队先后到2025年招生录取现场、党委保卫部检查指导工作。他指出,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的第一关口,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切实维护每一位考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强调要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控手段,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营造安定有序的育人环境。
走进校务楼,宁静的走廊不时传来敲击键盘、打印文件的声音。各部门老师们轮流坚守岗位,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今年暑期,学校全面启动“十五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份发展规划,凝聚着全体师大人的智慧。目前,我们正在面向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意见建议,组织全校教学科研单位总结‘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荣华介绍。
“假期更加安静,很适合读书写作。”历史文化学院刘德军教授坦言。这个暑假,他前往甘肃省档案馆、图书馆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市档案馆,搜集、抄录、整理珍贵档案资料和地方文献,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半成品”论文,“从选题到史料到结构再到方法,比较理想的学术成果往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长时间沉淀。”当然,科研之余他还不忘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健康的身体、心理、学术,三者应该是同步而行的。”

留校学生做实验
7月30日—8月6日,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柴云鹤买好暑期往返家乡黑龙江的机票,“将整个暑假压缩至仅仅一周,就是为了多争取时间推进实验,为毕业论文的数据支撑打好基础。”留校期间,从早8点到晚10点半,看文献、做调研、做实验,柴云鹤所在的分析化学实验室总是灯火灼灼。“目前我正在做生化分析与诊断方面的实验,探究检测抗原抗体的便捷方法,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为医疗事业作出贡献。”柴云鹤说。
“如何从认知AI到会用AI、从技术旁观者到跨学科参与者?”今年的第十六届本科生国际暑期学校聚焦全球前沿知识,吸引了近200名本科生踊跃参加。来自法国普瓦捷大学、匈牙利塞格德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子们带来涵盖历史、地理、人工智能、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原汁原味的国际课堂,深度启发学生迈出变革步伐,思考学科交叉融合及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浸润 师道传承
银龄挥毫传师心,青春执笔承墨香。暑假伊始,我校第19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开笔。今年参与书写的老先生平均年龄73岁,年龄最长的已83岁高龄。“为了呈现更好的书法效果,老先生们日常坚持练习小楷,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力求每一份录取通知书都字体规范、结字舒展、充满温度。”已经连续10年组织并参与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上官养志老师动情地说。
与此同时,我校第十届“悦临书法经典”临摹打卡、第十届“悦读暑假,走近经典”本科生读书会、第六期“吟诵经典承古韵,风华正茂展新声”等活动,也纷纷如约而至。书法打卡活动中,370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扎根生长。读书会上,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哲学学院丁为祥教授分别带领千余名学子解锁《资治通鉴》和《孟子》,穿透文字感悟思想。吟诵活动中,700余位参与者用声音诠释经典,体会李白的豪迈、李清照的婉约、苏东坡的豁达……
“欢迎1995届毕业生回家”“欢迎公费师范生同学回校学习”,两条醒目的横幅分别悬挂在校园主干道上。在1995届毕业生“毕业30年校友返校日”联谊活动当日,各院系校友们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师大校园,同忆师大岁月。30载岁月悠悠,曾经的少年如今已花白了头发,一起叙同窗深情,看母校新颜,总有说不完的话。

公费师范生返校学习
3700余名公费师范毕业生也在这个暑假返校,进行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文学院欧阳昕和自己的表姐朱璐荷结伴而来。共同的教师理想,指引着姐妹俩携手追梦。“重返校园,久别重逢的好友、热情的宿管阿姨,都让我们感到瞬间回到了‘家’”。暑期十几天的学习,是欧阳昕的“充电”之旅,“期望学习完成后再能量满满地出发,走好为师之路,写好人生篇章。”
知行合一 绽放青春
夏日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气候宜人、空气澄澈。伴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为期21天的陕师大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暑期成长服务班在这里开班。远道而来的陕师青年为100余名戍边人员子女开设规范汉字书写、少儿围棋启蒙、少儿创意绘画、少儿舞蹈基础等兴趣班。“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依依不舍,我们和当地小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我校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辛叶说。在支教前的这个暑假,她参与协助成长服务班和当地教体局的工作。未来一年,她将在金平八一中学支教,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用一年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

我校师生赴边境开展“红烛苗圃”暑期成长服务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暑期,我校学子走出课堂,在实习实践中触摸真实世界,共有30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万余名师生走出校园,奔赴全国28个省(区)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其中300余名学子赴7省边境县开展实践交流活动,200余支团队开展“青春祖国行”主题社会实践,追溯红色记忆,传承中华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观察国情民情。在三秦大地上,24支重点团队深入开展“新发展理念在陕西”专题社会实践,百余名青年师生奔赴延安开展“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专项实践,37名青年学生开展政府见习工作,在社会大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
陕西师大、华东师大、延安大学45名师范生共赴“从石库门到宝塔山”红烛研学,从杨家岭到碑林,再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感悟延安精神,聆听长安文化,重温建党初心;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50余名本科生开展中国地理综合实习,分赴西安、烟台片区,从秦巴山区到黄渤海之滨,脚步所至皆是课堂;国家安全学院89名本科生奔赴政府机关、法院、边检总站等单位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化学化工学院近70名学子走进山东京博、优露清等企业开展岗位实习……
倾情奉献 保障师生
“近期持续高温,对我们室外工作影响较大。我们提前制定作业方案,利用中早晚完成计划工作。”动力服务中心长安水暖运行部经理党志峰说。暑期,除了日常供水工作,党志峰和同事们遇到的挑战不小。强对流天气增多,要做好防汛工作;用水量大,又要做好枯水季的应急保障准备;还要对校区上一季供暖过程中发现的跑冒滴漏管网进行维修,对供暖设备和阀门进行保养,通过“冬病夏治”,保障供暖系统运行平稳。

工人正在检修锅炉循环泵
炎炎夏日,留校师生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离不开各个服务岗位上师大人的精心守护。从上午9点到晚9点,学校小黄车驾驶员胡卫权如常坚守岗位,做好师生的校园“摆渡者”,“能为留校师生服务,保障好大家的及时出行,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感到很充实。”
“楼栋值守、安全巡查、保洁消杀,一样都不能落下。楼道干净了、隐患排除了、值班室亮着灯,同学们住得才安心。”学生公寓服务中心金敏说。暑假留校的同学们大多是为了考研复习、参与科研项目或实习,大都生活规律、早出晚归。“看着他们顶着酷暑坚持学习,心里又心疼又敬佩。这些孩子远离家人,在学校追梦,我们更要多一份关心。”金敏感慨。
来到阳光苑餐厅,食堂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因为改造,民族餐厅临时搬迁至溢香楼二层。在学校民族餐厅工作近20年的厨师长刘光明每年寒暑假都会值班,今年也不例外。尤其公费师范毕业生返校学习期间,他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暑假期间,餐厅依然保证菜品新鲜多样、营养卫生,就是要让留校师生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就像平时一样方便。”
对保卫处校卫队员来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存在学期和假期之分。暑假期间,他们依然肩负着治安管理、交通疏导、消防安全、突发情况应对等多重任务,时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保证校园环境稳定和谐平安,让每一位师大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