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管理平台 | 点击收藏 | 设为主页
首 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媒体师大栏目投稿

《西安日报》:探寻中华文明 参观红色圣地 认知立体中国——看国际学生过别样暑期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07 19:01:53     来源:《西安日报》     

师大新闻网讯 8月7日,《西安日报》刊发了题为“看国际学生过别样暑期”的报道文章,对我校两支中外学生实践调研团队赴湖南省长沙市、陕西省宝鸡市追寻红色足迹、探寻青铜奥秘暑期活动,以及我校此前面向国际学生举办的“感知中国”国情教育大讲堂、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等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

image.png

报道链接:https://epaper.xiancn.com/newxarb/pc/html/202108/07/content_85913.html

全文如下:

探寻中华文明 参观红色圣地 认知立体中国

看国际学生过别样暑期

每一位来到中国的异国学子,都心怀对这个国家的善意和好奇。如何能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们更加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或许,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说的那样:“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在这个暑期,既有全国13所高校的丝路国家国际学生汇聚古城,对话博物馆文物,感受秦腔魅力;也有陕西师范大学两支中外学生实践调研团队走出西安,赴湖南省长沙市、陕西省宝鸡市追寻红色足迹、探寻青铜奥秘。在饱览中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他们也更深地认识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现状,加深了知华友华的情感。国际学生们在路上看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实践研学 修复“陶俑” 在体验中探寻中华文明

酷热的7月,参加陕师大“探寻青铜文明”中外学子研学营的45名中外学子一行探寻着历史的足迹,先后赴丰镐遗址、周原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秦公一号大墓等地实践研学,亲自尝试陶范制作,体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感知关中地区的历史人文风貌,体会源远流长的中华青铜文化之美。

行程中,最受研学营成员欢迎的,莫过于在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的实践学习。青铜器模范工艺传承人董子俊老师介绍了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复杂的铸造过程在董老师细致认真又不失幽默的讲解下变得清晰易懂,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随后,研究所的师傅向研学营成员演示了鼎的熔铸过程,在脱模取鼎时大家都极度紧张,期待着成品的出现。当白亮的锡鼎出现在眼前时,大家都欢呼起来。

最后,研学营成员还在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尝试了制作陶范。来自塔吉克斯坦的法鲁克说:“无论是实地考察学习周原遗址的历史,还是亲自动手体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都是一次与中华文化深入交流的机会。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脉络、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理解今天的中国。”

而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来自全国13所高校丝路国家国际学生来到古城参加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021年暑期课程——“博物馆里的汉唐文明与法律保护”,学生们体验了博物院独具特色的“我是文物修复师——学修兵马俑”体验。工作人员介绍,陶俑修复要经过挖掘、拍照、提取、清理、拼对、粘贴等步骤才能全部完成。

拿起破碎的复制陶俑,留学生们遵从步骤开始修复。“哇,终于完工了,您看看我修复的怎么样?”举起自己修复的小陶俑,塔吉克斯坦学生方知有露出开心笑容。他说:“通过体验,我一下明白了,文物工作者要把出土的陶俑修复好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学“剥茧抽丝” 绘秦腔脸谱 沉浸式感受陕西魅力

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通过观赏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举世罕见的汉唐金银器,学生们了解了陕西地区周、秦、汉、唐等各时期的历史发展面貌,其中,“镇馆之宝”令大家印象深刻。

“珍贵的汉代鎏金铜蚕,制作精美,那些蚕宝宝或仰着头,或呈现出吐丝造型,非常逼真。这件文物见证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也让我学到了中国历史。”巴基斯坦留学生可可说。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021年暑期课程”中,还专门安排了“剥茧抽丝”的小游戏。每位留学生面前的小碗内都浸泡好了三枚蚕茧。按照老师指点,大家仔细找到茧丝开头位置,然后轻轻拉扯,让细细的丝线从蚕茧上慢慢脱离,然后把丝线缠绕到手中的彩棒上,比比看谁抽出的茧丝最长。印度尼西亚学生杨惠斯认真极了,不一会,彩棒上的丝线已缠了厚厚一圈。“这个步骤真的很难,因为蚕丝很细,一不小心就会扯断。总是羡慕中国女性美美的丝巾和旗袍,一体验才知道,丝绸制作比我想象中更复杂。”她还特意把这段“剥茧抽丝”的小视频发到了微信朋友圈,不少印尼的伙伴为她点赞。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庄有家园……”傍晚时分,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的陕西秦腔博物馆,慷慨激昂的秦腔唱起来。参加“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021年暑期课程”的国际学生们欣赏着邵英、李琼等名家的唱腔和他们从头到脚的服饰,目不转睛。

如果说秦腔是一门大艺术,那丰富多彩的秦腔脸谱就是艺术中的艺术。脸谱最能让观众直观感受角色的人物性格,脸谱的色彩搭配和形状花纹,都蕴含着中华文化和独特韵味。在博物馆了解了秦腔的发展历程后,学生们在戏曲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秦腔脸谱简单画法。拿起彩笔,大家在空白面具上自由发挥。不一会儿,一张张精心绘制的脸谱,呈现在大家眼前。

访橘子洲头 咏《沁园春·长沙》 “直播”行程获赞满满

1925年,青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橘子洲头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慷慨词句、昂扬精神,激发了无数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历史车轮不息,96载岁月之后,来自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10名中外学生在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塑像下,再次诵读这篇激扬文字,慨叹百年辉煌。

这10名同学正是陕师大“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国际传播”实践调研的团队成员,这次实践调研旨在发掘红色资源中的精神特质,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同时帮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百年辉煌。

连续几日的充实行程,被来自苏丹的李亮在自己的朋友圈进行了“直播”,每一条内容都收获了满满的点赞。同时,李亮还和随团的老师一起尝试共同录制教学微课,探索红色资源向教育资源、文化宣传资源转化的有效途径。

做有“中国情结、创新情怀、人类情感”的国际人才

走在路上,将学问做在大地之上,才能真正感知中国的深度,从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观点。

“中国那么大,我们一定要多看看!”来自俄罗斯的陕师大国际学生秋水在“探寻青铜文明”中外学子研学营活动结束后激动地说:“我要做一个‘中国通’,告诉我的朋友、我们国家的人们,中国变化有多么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到这次不一样的暑期实践调研,带队前往湖南长沙的陕师大国际汉学院老师王芙坤用这样一句诗词做了总结。“本次赴外地的实地调研,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就是为了让这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国际学生,通过自己的脚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去发现鲜活、真实的中国模样。同时,他们每一个人也是一个载体,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更多人。”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的上半学年,陕西师范大学面向国际学生举办了“感知中国”国情教育大讲堂、国情教育系列讲座以及后续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国际学生开辟了一个多维度了解中国的窗口。下一步,学校还将以“国际学生眼中的中国”为主题进行系列讲述活动,让国际学生亲身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立更为全面系统的认知,成长为具有“中国情结、创新情怀、人类情感”的国际人才。

在古城,为期5天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021年暑期课程”活动于7月16日落幕,带着收获和感动,留学生们依依惜别。可可说:“这次暑期活动,为五湖四海的中外学生提供了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最佳机会,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认识了更多志趣相投的老师和同学,我们相互交流,促进两国交流,我也学习了中国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这都让我受益匪浅。”

“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心灵的启迪。此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知识,和很多美好的情感,这些都是无价的。学好这些知识,未来,我想创办一家公司,帮助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助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己之力。”方知有在活动结束时说。

记者 拓玲 张杨 实习生 陈滔 柯佳琦

上一篇:陕西头条 | 陕西师范大学致2021级新同学的一封信:锚定理想 在伟大的时代努力前行
下一篇:央广网:“延安精神与中国脱贫”国际研讨会在延安举行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师大首页 | 学校办公室 | 宣传部 | 红烛网 | 图书馆 | 为学网 | 后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