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陕西师范大学校园,蝉鸣声声。一张泛黄的《黄河大合唱》手稿,静静地置于实验室工作台。工作人员用棉签蘸取特制溶液,轻轻拂拭谱纸上几近消失的音符。在药剂的渗透下,1939年延安鲁艺学子誊写的旋律渐次清晰。这是该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玉虎教授团队近期抢救的又一批抗战文物之一。
40年来,李玉虎带领团队应用自主研发技术,修复抗战时期纸质档案、影像胶片等各类文物数十万件,为抢救民族记忆筑牢科技支撑。

技术人员向展示老照片修复过程。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重现旧照原貌
“人工智能、数字化修复只能模拟或‘想象’,不能作为事实依据,我们要还原历史原貌。”李玉虎道出多年来修复史料的感悟。
1942年的雪村战斗,是八路军反侵华日军围剿的惨烈斗争,众多将士壮烈牺牲。2024年,河北省肃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迁移雪村战斗牺牲烈士遗骸时,在一名战士胸前发现一枚锈迹斑斑的小圆镜框,从中依稀可见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
“复原女子容貌,能为确定烈士身份和寻找亲属提供线索。这不仅是责任,更有重要历史价值。”肃宁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树凯说。
李玉虎回忆初见照片时的情景说:“照片加在两片玻璃间,相纸老化严重,正面影像层已经粘在玻璃上,一碰就碎。”团队研判后,决定用微米级液雾喷洒照片背面,让显现加固剂缓慢渗透影像层,在修复同时增强照片强度与韧性。
数小时后,照片原貌重现:女子面容清秀,嘴角微翘,头戴月牙形发饰,身穿翻领外套。在场者无不动容。
1983年,李玉虎从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进入陕西省档案馆修复历史档案。从一份陕甘宁边区政府纸质档案起步,他一干就是40多年。修复范围从纸张扩展到照片、底片、电影胶片,团队攻克了众多技术难关。
“档案常因赋存环境、字迹材料与纸张之间的化学作用等,出现字迹褪色消失、扩散模糊、纸张酸化脆化破碎等问题。”李玉虎介绍,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系统研究病害成因和治理手段。经过反复试验,团队创新开发“褪变档案字迹恢复与保护”技术,让模糊难辨的字迹清晰显现并保持稳定。
修复1938年《救亡日报》时,团队用35微米的埃及棉纤维织成透光网,用高分子材料贴合碎成蛛网的纸张。这种棉网能让一触即碎的报纸重新挺立,且能完整取下。“既要还原历史,也要给未来技术留出空间。”李玉虎说。
治好“胶片癌症”
在实验室里,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一组拍摄于1939—1940年抗战期间的缩微胶片。今年暑期,团队接手修复这批缩微胶片。这组胶片表面布满气泡黑斑,如同生了锈。这些将A4纸大小信息缩成方寸之间的“情报”,表面气泡遮挡了关键文字。“这是‘醋酸综合征’,国际上叫‘胶片癌症’。”李玉虎解释,胶片酸化会自我降解,最终变成黏糊糊的“烂泥”。
面对这一国际公认难题,团队首创“液氮疗法”。该方法将胶片浸入-196℃液氮,利用水冰相变的膨胀力无损分离粘连层,再以纳米脱酸膜中和酸性。“一个字只有零点几平方毫米大。”李玉虎说,团队成员们在显微镜下用微米级银针穿刺气泡,注入溶解剂,使900多盘胶片上的抗战信息重见天日。
“照片、底片、电影胶片等感光影像档案,常因时间久远或保存不当出现影像劣化、乳剂层龟裂起翘成渣和‘醋酸综合征’。”李玉虎说,团队创建了“稳定材料加固与光学显现协同恢复影像原貌”等技术,系统解决了感光影像档案保护的主要难题,支撑修复了大量重大历史事件照片,形成宝贵的历史影像档案。
目前,李玉虎的团队已近百人,他却深感紧迫:“培养一名成熟的修复师需六到七年,他们得懂化学、材料学,更得懂历史——明白手中物件承载的重量。”
至今,团队已修复抗战照片底片27万多张、电影胶片3000多盘。“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李玉虎呼吁,将抗战文物修复纳入社会公益项目。“打破限于保护、保密的封闭现状,让修复技术得到更广泛推广。”李玉虎说。(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报道链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8/13/content_38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