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河山》巍巍:书大先生志铸教育家魂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时间:2025-08-24

舞台大幕缓缓落下,黄河的奔腾涛声化作观众席经久不息的掌声。自2024年10月与观众见面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原创话剧《河山》为观演者献上了一场场震撼心灵、波澜壮阔的视听盛宴。

史念海,陕师大原历史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付诸毕生精力,结集出版的历史地理学论文集《河山集》因其一系列典范性研究,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述。

史念海先生在工作中(资料照片)。陕西师范大学/供图

作为陕师大“大先生”系列话剧的代表作品,以史老遗著《河山集》命名的纪念话剧《河山》,由该校历史文化学院掇月戏剧团创作编排。全剧再现史念海教授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生动讲述他少年成长、青年求学、中年以学报国、晚年躬耕桃李重要事件的同时,彰显了先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崇高风范,也深刻折射出陕师大为国而生、强师报国、扎根西部、兴教育才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精神。

“用脚步丈量祖国的河山”

“用脚步丈量祖国的河山。”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道出了史念海先生的毕生执着与追求。“我们创作这部剧的初衷,不仅在于向先贤致敬,更期望以艺术为桥梁,叩问当代教育者的使命担当。”《河山》导演兼编剧、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晨子告诉记者。

史念海先生自幼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熟读文史,史家“世擅三长”的祖训,与其师顾颉刚“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的箴言,如熠熠星辰贯穿始终,成为史念海毕生践行的精神指引。剧中,以多个人物和故事的转接传承,串联起抗战烽火中文化救国的坚守、新中国拓荒岁月里学科建设的艰辛等重大历史场景。

据介绍,自2022年始,主创团队即多次组织演职人员学习《河山集》等史老相关著作,引领大家走进“以脚步丈量文明”的学术信仰世界。为进一步汲取创作灵感,去年8月,主创团队一行奔赴史念海故乡——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展开采风,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调研文献资料,探寻先生的每一步足迹。

话剧《河山》演职人员研磨剧本。陕西师范大学/供图

“在先生生平资料的研读中,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拳拳爱国热忱如重锤敲击我的内心。”掇月戏剧团学生负责人、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泰感慨。更多来自戏剧团的学生演员,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摩史先生的珍贵录像,用心感受他独特的授课节奏和动作习惯,力求在舞台上展现出更为坚定的信念感。

“通过演绎史先生扎根西部、治学报国的人生历程,学生们不仅走近了这位‘大先生’的精神殿堂,更对教育家精神、文化育人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陕师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场以艺术诠释历史、以文化滋养心灵的实践,成为陕师大师生传承“西部红烛精神”的有效途径,更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探索。

舞台上的“行走思政课”

舞台上,目睹军阀混战、朝不保夕的社会景象后,史念海前往北平辅仁大学求学。在国家危亡、抗战爆发的动荡时局下,史念海于颠沛流离中坚持完成了《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成为鼓舞国人抵御外侮的学术巨著。沉浸于剧情的观众,被剧中人物为家国不懈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掌声与泪水交织。

“先生于乱世中俯首书案,在战火中以笔为剑,尽显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伟大情怀。”历史文化学院学生王驰鑫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学生,能有机会扮演史学泰斗史念海先生,“是这一生都倍感荣幸的事。”

为精准展现史先生的语气、神态与精神气质,王驰鑫用心揣摩角色,将真挚情感化作表演的感染力,将心怀大爱的教育家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演出结束后在场外见到剧务组的灯光老师,他告诉我:‘没记住你的名字,光记住史念海了。’”那一刻,王驰鑫感到,能通过努力展现出先生哪怕万分之一的神韵,便是演出的意义所在。

话剧《河山》剧照。陕西师范大学/供图

“《河山》是一堂沉浸式的思政大课。”在陕师大副校长李秉忠看来,这部剧是教育家精神的具象化呈现。史先生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他亲自绘制包含丰富地理信息与历史变迁内容的地图,提供作为为学生们珍贵的学习资料;先生还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即使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史学泰斗,步入暮年的他依然不辞劳苦,再次站上三尺讲台,培养后辈学人……

“作为扎根西部的一所师范院校,陕师大始终坚持与民族命运起伏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李秉忠说,在史念海这样一批“大先生”的精神影响下,陕师大建校80年来培养的30余万名各类人才中,有10万余名扛起西部教育大旗,默默奉献在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第一线,形成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

剧中饰演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的文学院本科生陈子龙表示,“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我们不仅是历史的演绎者,更是教育家精神的未来传承人。那些在排演中触摸到的学术温度、台词间传递的精神密码,都将在新时代青年的实践中获得新生。”

“让精神的种子生根发芽”

“话剧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宛如一座桥梁,能将教育家精神生动地传递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李晨子表示。

随着演出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同学被《河山》的魅力所吸引,主动加入到创作和演出的队伍中来,“希望能为传承‘大先生’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剧目演出期间,主创团队还成立了主题宣讲团,走进各学院为师生讲述台前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先生’们以教育为笔,书写祖国河山的壮丽篇章;主创团队以话剧为媒,传承永恒的精神力量。”陕师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陕师大师生将继续深入挖掘校风校史,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让大先生与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实习生 赵思祺

报道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8/23/content_lbwN4aHL.html?gid=PDEAGw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