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至25日,由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秦岭鸟类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论坛”在该校长安校区举办,论坛以“守护秦岭羽翼,共建生态屏障”为主题。
开幕式上,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表示,秦岭被誉为“中央水塔”和“生物基因库”,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当前鸟类栖息地碎片化等问题依然严峻,亟须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推动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管理站副站长熊鑫、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局长牛克胜分别就秦岭生态与朱鹮保护成效发言,呼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并支持保护事业。
学术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基于候鸟迁徙监测,提出迁飞通道保护策略;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刘敬泽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阐述基于“森林—土壤—微生物”连续体的保护修复路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钢分享全基因组学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中山大学教授李添明解析中国鸟类贸易现状与监管建议;秦岭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宋利军结合司法案例,强调法治在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研讨环节,嘉宾围绕栖息地修复、打击非法捕猎、提升公众意识等议题深入交流,并在跨部门协作、科研转化、全民参与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论坛发布《全民保护野生鸟类倡议书》,呼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行动,从栖息地保护、抵制非法贸易、参与监测等方面助力鸟类保护。
论坛期间,“陕西鸟类智能识别系统”正式发布。该系统依托AI技术实现鸟类快速识别,显著降低公众参与门槛,提升监测效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助力构建全民参与的保护新格局。
报道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50118393-50000705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