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新闻网讯 9月10日,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人民日报客户端刊登报道文章“陕师大银龄教师‘扎根’西部教育”。文章讲述了我校一群平均年龄超65岁的退休教师,近年来先后响应国家号召,踏上青海、宁夏、新疆的土地,在塔里木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西部高校,以“超龄服役”的坚守,书写着教育报国的动人故事。
全文如下:
陕师大银龄教师“扎根”西部教育
在陕西师范大学,有一群平均年龄超65岁的退休教师。近年来,他们先后响应国家号召,踏上青海、宁夏、新疆的土地,在塔里木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西部高校,以“超龄服役”的坚守,书写着教育报国的动人故事。
2022年夏天,在陕师大讲授了37年课的孙萌退休了。
“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心里满是不舍。”上完最后一课,孙萌郑重地向台下鞠了一躬,他说,“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如果有机会,我还想重返讲台!”
当时,恰逢学校正在遴选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人选,孙萌毅然报名。“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也有义务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继续发光发热!”
在塔里木大学,孙萌给学生讲的第一堂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于这门课,他早已驾轻就熟,但他认为“教学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如果教师偷懒懈怠,怎么能教出好学生?”根据学情教情不同,孙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作了适当调整。
课余,孙萌喜欢和学子们谈天说地,利用闲暇带领大家一起读马列原著。提起这位亦师亦友的老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生陈旭竖起了大拇指,“孙老师总是信心十足、活力满满。他身上的热情和冲劲,很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
2022年9月,已经67岁的陈斯养主动请缨,与其他3名陕师大退休教师一道,坚定地踏上了支援青海师范大学之路。一年后,他又辗转到塔里木大学继续支教。
工整的字迹、缜密的解析过程、巧妙的破题思路……即便退休多年,陈斯养依然对手写教案、粉笔板书“情有独钟”。“数学运算离不开演绎推理,教师写板书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是课件所无法替代的。”
他给自己设定了几条“硬杠杠”——讲课一不看讲义,二不看教材,把课堂内容统统记在脑子里,演算过程一气呵成。无论在哪里讲课,陈斯养总能收获一大波“粉丝”。
塔里木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孔德国介绍,“陈老师讲课,学生都去抢前排的座位。来晚的同学,还会主动把凳子搬到前面的过道‘加座’听课。”
时间一久,陈斯养的“宝藏课”不仅吸引了校内青年教师,其他高校的老师也慕名而来。为此,塔里木大学还特意安排了全程录课,方便本校教师观摩学习。
2024年秋,刚刚退休的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裘国永,随即报名到塔里木大学支教。
飞到塔里木大学的第二天,裘国永就一头扎进了教学工作。所有的讲义已经作了充分准备,但每次课前他都要逐页批注、补充笔记,提前把讲义发给学生预习,以保证授课质量和课堂效果。
“‘疆’字左边有一张‘弓’,弓里护着‘土’,代表卫国戍边。爱国,就得练就过硬本领!”他常常这样激励学子。在裘国永看来,优秀的老师应该以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今年春季,裘国永给学生开设了一门专业新课。利用课余时间,他还指导了一名青年教师,帮助她尽快胜任新课的教学任务,鼓励她投入精力搞科研。这份努力,不仅填补了课程空白,也为边疆高校留下了带不走的“师资力量”。
在这群银龄教师中,还有坚守青海三年的李学清,携手赴疆的“银龄伉俪”刘全宏、肖亚萍,近70岁终圆支教梦的田先华、商国君,将中医养生课带到新疆的马亚妮……
讲台轮换,初心不改。他们以学识启迪智慧,用品格影响心灵,在西部大地上不断续写着“心怀烛火、余霞满天”的人生华章。
(通讯员 贾 举)
报道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50227133-5000070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