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丨学界聚焦秦岭山地历史文化演进与资源保护利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时间:2025-11-14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刘婧萱)11月8日,“让世界看见秦岭:秦岭山地历史文化演进与资源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历史中汲取发展智慧,在现实中寻找实践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卢胜利,新华社陕西分社分党组成员、常务副总编贺占军,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高东新,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西安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薛亚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主持开幕式。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卢胜利表示,秦岭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屏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地标。秦岭生态保护与文化挖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探究秦岭山地历史文化演进脉络,总结好秦岭资源保护利用的历史经验,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功能,是学界的责任。

高东新表示,秦岭以独特的地理区位,划分南北气候、滋养江河平原,孕育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文明格局;秦岭以厚重的历史积淀,见证了周秦汉唐的盛世风华,承载了“横渠四句”的家国情怀与文人墨客的诗意豪情;秦岭以完善的生态系统,守护着“中央水塔”的生态安全,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秦岭更是西安这座城市最珍贵的生态屏障与文化根脉。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国之大者”殷殷嘱托,成立工作专班,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机制。秦岭文化研究院的组建与校地合作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立,正是我们以学术之力助力生态保护、以文化之魂滋养城市发展的具体实践。三年来,西安市社会科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携手并肩,联合众多科研机构与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秦岭人地关系、历史文化、生态保护等核心议题持续探索,产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秦岭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贺占军表示,秦岭的保护从不是“静态封存”,而是“活态传承”;秦岭的价值从不止于“中国之脊”,更在于“世界之窗”。秦岭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深度赋能”,离不开新闻传播的“广度破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合力同行”。让我们携手并肩,以学术为基、以传播为翼,共同书写秦岭生态永续、文脉绵长的新篇章。

薛亚洲表示,野生鸟类是秦岭生态系统的晴雨表,违规穿越探险是当前生态保护的难点,两者都关系到秦岭生态安全的全局,期待学术界贡献智慧,为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保护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这其中“大一统”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溯历史,“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大会主旨报告阶段,北京大学教授唐晓峰围绕中国山脉中的陉、关、道论述华夏文明的社会治理与贯穿古今的“大一统”理念。复旦大学教授安介生探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地名生成与行政区建置。众多学者通过对山脉文明、生态建设的宏观阐释,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聚落演变与社会治理、文化与文明研究、综合研究的深度探讨,既探究历史演变,又紧扣时代需求,既关注学术前沿,又聚焦实践应用,为秦岭的保护与利用注入新的思想动力,为深入挖掘秦岭生态和人文价值提供更坚实的学术支撑。与会学者认为,当前秦岭研究正在从学术探讨迈向社会实践,我们要加速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参考,让秦岭的生态之美、历史之韵、文化之魂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好地传承,为文化强国建设,为秦岭这一“中华民族的祖脉”与“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永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市奉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西安市林业局)、秦岭文化研究院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承办。

报道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8_59302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