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98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抉择人生:跟着感觉走

作者:房喻

2024-09-15 20:44:18

题记:人在成年之后,几乎每天都要面临抉择。如何在关键时期做出明智的抉择,对于个人、家庭的意义都十分重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个体的集合,每个人潜力的最大释放是社会最大发展的基础。因此,个人的抉择实际上也关乎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时光匆匆,不觉中我已来到古稀之年。回顾自己在人生几个关键时期做出的抉择,对于后来者或许会有借鉴意义。


参加高考

我始于1963年9月的小学教育和直到1971年7月才开始的初中教育均在陕西省临潼县(现西安市临潼区)通灵寺小学完成,其后的高中教育也是在离家不足3公里的马额中学完成。在我的记忆中,高中学业完成之前我没有离开过临潼县境。好在爷爷是一位在当地有些声望的老中医,领养的姐姐是一位初中生,他(她)们自我稍稍懂事起就教育我要好好读书。父母虽身为农民,异常辛苦,但仍想尽办法供养我和领养的姐姐上学,只能让学业十分优秀、还在小学三年级的亲生姐姐辍学参加劳动。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理解了父母当年的无奈,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位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的深深愧疚。


因为时代和环境的限制影响,进入高中之前,我没有上过一节化学课,初中物理课也只是由一位大概只懂些许焊接技艺,只有初中程度的民办教师讲授。我的高中马额中学虽然只是一所初级中学升格的高中,但较之初中,情况已大大好转。一是教师队伍质量明显提高,二是教师职业操守完全不同。至今我依然清楚记得,进入高中后,老师要开始讲授高中课程,才发现我们这些所谓的初中毕业生知识基础如此之差,根本无法组织正常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同课程的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副校长王向林老师负责化学课,决定拿出几周时间为我们集中补习初中化学知识。之后,稍显正规的高中教育才慢慢起步。发奋读书、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成为当时众多年轻人的梦想。我也不例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1973年临潼教育部门组织全县7所高中的学生参加带有竞赛性质的高中数学、物理会考,我是全县5位数学满分考生之一,物理也以93分的成绩位列全县第三。


然而在当时,农村孩子没有别的选择,高中毕业后只能返乡务农。相较于同龄人,命运对我还算公平。一年多后,我有幸成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民办教师,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学校。1977年7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在城市工作的一位儿时好友寄来的信。他告诉我高考制度即将重启,劝我提前开始准备。得到这个消息,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久,这一消息就被公开。社会各界闻风而动,适龄青年积极备考。当时我的情况十分特殊,母亲病故,姐姐出嫁,父亲生病需要照料,加之在学校干得非常顺利,深得师生好评,有望在几年后转为公办教师。因此,亲戚、朋友、同事多劝我“认命吧,珍惜当下,别再参加高考了。”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我必须做出抉择。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清楚,当时的抉择就是跟着感觉做出的:不管怎样,先认真备考,即便参加也未必能够考上,有幸考上也可以不去。如果真的不参加梦寐以求的高考,将永生抱憾。


基于这一考虑,在后来的几个月里,我几乎倾注了所有心力、挤出能挤的所有时间,在没有耽误照顾父亲和学校工作的前提下走上了考场,参加了新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几个月后喜讯传来,我被第一志愿、离家不远的陕西师范大学录取。可以想象,如果不录取可能还要简单些,最多留些遗憾,我还是继续教书、照顾家庭。这一录取,真要像考试前所开导自己的,放弃资格不去读书,那是万万做不到的。不得已,我再次跟着感觉走,心想纵有困难万千,也要去读这个书。感谢父亲当年对儿子不能在床前日日尽孝的理解,感谢女友、我后来的夫人的鼎力支持,感谢亲朋好友的多年相助,使我圆了大学梦,也为后来能够从事自己心仪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出国留学

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围绕教育逐步恢复高考制度、大量派遣留学生、建立中国自己的学位制度。现在看来,这些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十年,乃至未来国家建设的人才供给问题。我是这三项教育改革措施的直接受益者。至今,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几十年来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因为我知道,相对于那些因时代动荡、家庭出身已经耽误了的人,相对于同龄人,我幸运地抓住了那可怜的不到5%的录取机会,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没有理由愧对改革者们所寄予的厚望和家人亲朋所给予的支持。


出于依然要照顾父亲,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大学毕业后我没有直接去读很向往的研究生,而是选择了留校任教。家庭困难有所缓解后,我本想备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但因师大有了带工资上学的在职研究生招生名额,从而留在了单位攻读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后,我工作依然尽力尽责,教学深得学生喜爱,科研也多有成果产出。陕西师范大学最早,也是转让费最多的一项成果就出自以我为骨干的小组。我自己也有幸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6岁时还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学校历史上差不多最年轻的一位享受此项荣誉的教师。可是一晃到了36岁,突然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做出新的抉择,要么继续留在单位就这样毫无压力、顺理成章地工作下去;或者攻读博士学位;再不然干脆走出国门,接受挑战,感受西方国家的教学科研。慎重思考之后,还是决定跟着感觉走,为什么不抓住出国留学这个机遇,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历练自己?


决定做出之后,真要付诸实践,还是会面临诸多困难。语言可以自己学,但出国学习所需路费、学费、生活费,自己根本负担不起,只能寻求资助。为此,我查阅文献,广泛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得到了世界级酶工程学者,英国Birmingham大学John F. Kennedy教授的邀请函。他答应我以访问学者身份到他的实验室工作,除了免除台板费(Bench Fee),还可以给予每月300多英镑的生活补贴。依此,我在37岁生日前的一个月抵达Birmingham大学化学系,加入由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巴西、日本、马来西亚、中国和英国本土的学者和学生组成的,真正国际化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工程实验室”,开始从事研究工作。期间,我又另觅机会,获得英国政府海外杰出研究生奖学金(ORS Award)赴英国Lancaster大学高分子中心,师从国际著名光物理学者Ian Soutar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专注高分子光物理研究工作。经过三年系统学习,我于1998年3月顺利通过由英国皇家化学会后来的理事长David Phillips教授和Lancaster大学高分子中心主任John R. Ebdon教授共同主持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后,受英中友好学会资助,继续留在Ian Soutar教授实验室工作。


回国服务

随着学业的完成,我又要就留在国外发展还是回国服务之间进行抉择。说实话,在国内,上世纪人们的收入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出国时虽然我已是副教授,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200多元。在Lancaster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考虑到我拖家带口,除了给予我常规博士生生活补贴之外,又为我争取到另一份补贴,合计津贴每月高达700多英镑,折合人民币差不多1万元。我如果愿意留下来,或者移民,收入一定还会更多,诱惑真的很大。然而,我始终认为人一辈子不能只考虑经济,还要考虑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特别是像我这样来自“第三世界”的访客。我的房东邓先生一家是已经在英国生活了几十年的香港人。当我完成学业决定回国工作时,他们一家异常高兴,特意到80多公里外的曼彻斯特为我设宴饯行。邓先生一家人对我说,中国强大,海外华人才能扬眉吐气。多年间,邓先生一家宁愿以低价,也要将房产首先租给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学者、学生使用,为同胞尽地主之谊。房东每看到来访的华人学者或来学习的华人留学生不好好工作、学习时,便会提出批评。房东一家的所作所为是对“中国心”的生动反映,让我深受教育。


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只有通过一代代华人的接续努力,我们民族的命运才能彻底改变,我们子孙后代的日子才能过得更好。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逃避只能被人鄙视。事实上,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国家忠诚,才会得到他人包括西方国家民众的尊重。当我决定申请中国科学院在京的研究机构岗位时,我的导师高兴地手舞足蹈,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为我打印了一封热情洋溢、充满感情的推荐信。在他看来,我与很多人不一样,毅然决然地决定回国服务。为此,他专门安排我陪他先去澳大利亚参加第37届世界高分子大会,然后以借道北京回英国的方式安排我回国服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我节省回国路费。因为他知道我回国后,收入将会骤减。至今想起这些点点滴滴,依然让人感动!事实一再表明,在国外要活得有尊严,就必须自重,必须爱自己的国家,不能逃避责任。同时,还要诚实、有正气、有同情心,这是人类普遍认同的优秀品质。


点滴感悟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这个世界已68年,真正体会到了人生就像开弓射箭,一旦射出就无法回头。一路走来,虽小有成绩,但走过的弯路太多。现在想来,起码有几点可以和年轻人分享:一是要有机遇意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碰到机遇,这些机遇可以是上天馈赠,也可以由自己创造,一旦机遇抓住,个人的发展、生命的价值将大不相同。二是要懂得借力。要努力去到好的平台、优秀的团队工作,这样才可以减少盲目摸索,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三是要持续奋斗。平台再好,机遇再多,个人不努力,能力跟不上,一切都是枉然。四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的人生不尽相同,但一定都会有坎坷、有遗憾。面对逆境,心态最重要,要相信天道酬勤,要相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办法一定比困难多”“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可以变好事”!


教育责任重大,个体只是沧海一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我是教育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很难想象我们的国家会是怎样?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我的人生将怎么度过?因此,多年后当我毕业留校做了老师,特别是做了研究生导师后,日益感受到自己责任重大。有了这一认识,恪尽职守就成为当然选择,引导学生发展、建言青年教师成长,也就成为自觉行动。当然,个人的成长主要在内因,家庭、导师、平台等外部环境均是外因。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保持进取,学会在逆境中不气馁,在顺境中不张狂,任何时候都努力做到心态平和。此外,作为老师,作为导师,富有同情心、拥有爱心至关重要。只有得到学生信任,才能让教育管用,才能让自己说话“灵”。我一直认为,心地不柔软的人不适合当老师,也当不好老师,在个性空前彰显的今天更是这样。谨以这些肺腑之言作为结语。(本文原载“旦苑晨钟”微信公众号)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