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20世纪90年代末转型初建的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1年学校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依托,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已成长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科特色鲜明 创新活力强劲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材料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6‰。建有材料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科学教育3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材料与化工3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文化遗产材料保护与工程3个博士研究生专业。拥有教育部111引智基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能源新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12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隆基绿能、重庆宇隆、陕西莱特、西安彩晶等联合建设见习、实习实践基地10余个。
坚持引育并重 打造人才高地
学院持续改革人才引育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成长体系。现有教职员工70余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2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7人,9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85%以上。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2人次,高层次人才占比37%。学院建有7个科研团队和3个教学团队,教师获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构建起一支梯队合理、后劲充足、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
聚焦国家战略 科研特色鲜明
学院坚持“突出特色、注重基础,加强应用,发展交叉,促进联合”的科研工作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围绕“碳达峰 碳中和”、“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形成光伏材料与器件、储能材料与器件、显示材料与应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工程等特色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企业横向项目210余项,项目金额合计72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73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项11项,厅局级奖项12项,授权专利170余件。近3年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举行“天工”学术论坛200余场。
落实五育融合 赋能学生发展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形成了“三主体、三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6个项目入驻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累计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省级奖项近20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省级金奖1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奖项5项。学院现有在校生752人,本科生281人,研究生465人,留学生6人。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近年来考研深造率65%以上,有6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