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和煦,秦岭深处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育基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喆之蹲在繁育大棚的苗床旁,捧着禾苗仔细端详,“这是太白贝母的一年生幼苗,形态和两年生、三年生的植株差别很大,水肥和温湿度调控方法也不同……”他耐心地向身旁的师生、农户讲解着。潮湿的温室中,他白色的汗衫已经被汗水浸透……
从农家子弟到全国优秀教师,从高校实验室到西部山野,他用40年光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将师者情怀融入乡村振兴的脉搏中。
“珍稀濒危药材繁育刻不容缓”
1958年王喆之出生于西安户县农家。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青少年时期便早早工作,成为一名农机手。田间的劳作并未磨灭他的求学梦,白天开拖拉机,夜晚挑灯苦读。1979年,王喆之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1985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始终前行在科研报国之路上。
20世纪90年代的中药资源和中药材生产领域,存在着种源混杂、生产不规范、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中药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绝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代!”面对国家需要和产业所急,王喆之积极投身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2003年,以王喆之为主要带头人的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立项建设,这是陕西省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首个省级科研平台。2004年,王喆之组织申报的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这是我校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他组织申报并获批组建陕西省“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我校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保障国家药材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一种药材的消失将导致一批中成药和处方药无药可用。”王喆之带领团队围绕红豆杉、白及、川贝母、重楼、黄精等珍稀濒危药材繁育开展重点攻关。“王老师带领我们研发的白及种子直播育苗技术,实现了95%以上种子可萌发生长,育苗效率达5000株/m2,解决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白及种子种苗大规模繁育的技术瓶颈问题。”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牛俊峰介绍。王喆之团队将该技术体系扩展至太白贝母、山慈菇、苍术等珍稀药材,为珍稀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开拓了新方法,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

“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是瞄准国家战略,‘立地’是解决民生所需。”行程百余万公里,王喆之指导西部80余个贫困市县、300余家企业实现中药产业技术提升,规范化种植和野生抚育药材面积1300余万亩,累计培训药农与技术人员30万人次,累计新增经济效益超200亿元,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从源头上保证了中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药材繁育基地大多在深山,崎岖难行的山道、突发的落石险情都未能阻挡王喆之的脚步。由于多年的奔波,他患上了慢性肠胃炎,无数次去基地的路上,都需要停下车来缓解病痛。佛坪洪灾、山火发生时,他在山茱萸药材基地;石泉地震时,他在药材基地;汶川地震后半年内,他不顾余震危险,仍然坚持工作在宁强、略阳、武都等震区的药材基地。
每一次跋涉途中,他都会讲一个故事。2002年他前往陕西镇坪县指导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一位老人得知他们到来,从家中捧出一棵刚挖回的黄连,高兴地说:“靠着这些药材,我家盖起了房子,孩子娶上了媳妇,日子越过越好!”王喆之将这个故事讲给每一届学生,“大山里的农民想要致富特别难,你们在搞研究的时候,除了技术创新,还要多考虑成本。种地的成本低一些,农民的收益就多一分。”听故事的学生很多已经成为领域内的中青年专家,他们又将这个故事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王老师常常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句话,来教育、引导我们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出发,从产业实际出发,去凝练科技问题,开展实验研究,并勇于实践应用。他是这样说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生命科学学院正高级实验师强毅说。
以王喆之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在中药产业“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选育中药材新品种(品系)70余个,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有效促进了生物学、中药学等学科发展,建立了36种珍稀濒危药材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制定了22种大宗及珍稀濒危药材的繁育技术规程及种子种苗标准,创制了高产、优质、抗逆中药材新品种9个并通过省级审定,建立、升级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36项,构建了10种特色大宗药材的生产全链条质量溯源系统,真正实现了“一粒种子富一方百姓”。
2013年以来,王喆之先后被授予“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先进个人”称号、“陕西省中医药突出贡献奖”称号,三次被评为陕西省产学研结合先进工作者,作为带头人的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教师团队获得“陕西省工人先锋号”称号,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带动、扶贫示范与乡村振兴、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来都是将学生称为“娃”
做经师易,做人师难。王喆之以身示范,在教书中育人、在科研中育人、在管理中育人。
2018年,王喆之负责的“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说王喆之老师爱生如子,一点都不为过,在他和旁人交谈的话语里,从来都是将学生称为‘娃’。他也从来不让学生称呼他为‘王院长’‘王主任’,学生对他的称呼只有一个,那就是‘王老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闫亚平教授感慨地说。
2008年汶川地震时,教学楼剧烈摇晃,王喆之逆着人流冲向实验室,挨个敲门喊学生撤离,自己最后一个离开。研究生张艳家境困难,他默默垫付三年学费,却只说“等你工作后再还”。每逢中秋,他总会邀请留校学生到家中吃饭,师母做的美味香飘满屋……“王老师待我们像自家娃,实验室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王喆之的学生、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曹晓燕教授说。几十年来,他培养的100余名研究生中,80%选择扎根西部。
滋兰树惠若甘霖,潜心学术结硕果,领军科研惠民生。王喆之带领的实验室团队,不论严寒酷暑,几乎全年无休地坚持在科研岗位上,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基地的路上。虽然将近古稀之年,但王喆之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在他钟爱的“药材王国”里,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撰稿:王煜)
记者手记
王喆之出身农家,开过拖拉机,却以不懈奋斗叩开学术之门;他扎根西部四十载,足迹遍布山川沟壑,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他既是传道授业的“仁爱师者”,又是科技助农的“开路先锋”。从寒门学子到全国优秀教师,从实验室领军人到脱贫攻坚践行者,王喆之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围绕国家需求,聚焦主责主业,努力开创科技助农新实践,不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在祖国西部大地上书写着动人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