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贾举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叶芝的诗描绘了多数人对暮年的想象。然而,在陕西师范大学,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超65岁的退休教师,他们用行动改写了“夕阳红”的注脚:退休不是教育生涯的终点,而是奔赴“下一场山海”的起点。
近五年来,我校28位银龄教师先后响应国家号召,怀揣着对教育的赤诚,先后踏上青海、宁夏、新疆的土地,在塔里木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西部高校,以“超龄服役”的坚守,“老有所为”的追求,书写着教育报国的动人故事。
以毕生教学经验应答边疆所需
2022年夏天,在陕师大站了37年讲台的孙萌退休了。
“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心里满是不舍。”上完最后一课,孙萌郑重地向台下鞠了一躬,深情地说,“我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如果有机会,我还想重返讲台!”
失落之际,获知学校正在遴选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人选,孙萌一下子看到了重返讲台的希望。“去西部支教,我有经验,身体也还硬朗。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也有义务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继续发光发热,这是我的荣幸。”
“老夫聊发少年狂,赴边疆,志昂扬!”报名成功后,孙萌按捺不住急迫的心情,还未等到正式开学,就把书籍、衣物都打包寄往了新疆。
“到学校没多久,我们就遇上了沙尘暴。虽然来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不过比想象中还要猛烈得多。”从古都西安到遥远南疆,除了气候干燥、要倒时差,孙萌体会最深的,还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之前我没去过新疆,原本是来打算体验一年的,但看到这里师资薄弱,我们大多数银龄教师都主动选择了续聘。我这一干就是三年,按照银龄教师们调侃的说法,我现在是一名‘三年级’学生!” 孙萌笑称。
在塔里木大学,孙萌给学生讲的第一堂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这门课,他早已驾轻就熟。“但是教学模式不能完全照搬。根据学情教情不同,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作了适当调整。如果教师偷懒懈怠,怎么能教出好学生?”
课堂之外,孙萌喜欢和学子们谈天说地,还利用闲暇带领大家一起读马列原著。提起这位亦师亦友的老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生陈旭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孙老师无论做什么都很认真,而且总是信心十足、活力满满,从不拖延。他身上的很多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
把陕师大的“宝藏课”送到边疆
“上我的课,不准看手机,不准睡觉,不准一边看书一边听讲……”上课前,数学学科教师陈斯养和学生“约法三章”。一番“商量”后,全班鼓掌通过。多年来,陈斯养把这个“铁规矩”从陕师大带到青海师大,又带到塔里木大学。
2022年9月,已经67岁的陈斯养主动请缨,与其他3名陕师大退休教师一道,坚定地踏上了支援青海师大之路。一年后,他又到塔里木大学继续支教。
工整的字迹、缜密的解析过程、巧妙的破题思路……即便退休多年,陈斯养依然对手写教案、粉笔板书情有独钟。“道理很简单,数学运算离不开演绎推理,教师写板书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是PPT所无法替代的。”
“课前十分钟很关键,我会利用这个时间,带领学生重温上节课的内容,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陈斯养坦言,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提前“热身”,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陈斯养和学生讲规矩,也给自己设定了“硬杠杠”——讲课一不看讲义,二不看教材,把课堂内容统统记在脑子里,演算过程一气呵成。他说,“我刚参加工作时,陕师大数学系的老教授们,就是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
无论在哪里讲课,陈斯养总能收获一大波“粉丝”。塔里木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孔德国介绍,“陈老师讲课,学生都去抢前排的座位。来晚的同学,还会主动把凳子搬到前面的过道‘加座’听课。”
时间一久,陈斯养的“宝藏课”便藏不住了。不仅校内青年教师跟着听,其他高校的老师也慕名而来。为此,塔里木大学还特意安排了全程录课,方便本校教师今后观摩学习。
批改作业、参与申报硕士点、指导科研项目、修订培养方案……在塔大上完课,陈斯养的支教生活忙碌且充实。教研室的老师们说,“陈老师学识渊博、思维缜密,他亲自把关,我们都有信心干好!”
为边疆学子开垦“课程荒地”
“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就像一束光照进我的心里。”2024年秋,刚刚从讲台上退下来的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裘国永,随即报名到塔里木大学支教。
裘国永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在塔里木大学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原计划国庆节后给大一新生讲《高等数学》,后因临时调整,学校希望我给大三的学生上一门新课《近世代数》,且秋季一开学就要开课。”
重任在肩,裘国永感到颇有压力——《近世代数》的难度系数不低,从教近40年,自己从未上过这门课,且塔里木大学的数学专业是新开设的,既没有教师上过《近世代数》,也没有相关教学资料可借鉴。
距开课仅剩不到两个星期,裘国永硬是和时间“扳”起了手腕。上网查资料、紧急网购参考书目、审定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修改教学讲义……“虽然又忙又累,但备课绝对不能马虎。如果备不好,还不如不讲。”
飞到塔里木大学的第二天,裘国永就一头扎进了教学工作。所有的讲义已经作了充分准备,但每次课前他都要逐页批注、补充笔记,提前把讲义和作业发给学生预习,以保证授课质量和课堂效果。
“班里的孩子听课很认真,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太高。于是我建立了班级学习交流群辅导答疑,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教室。教学过程中认真记下每位同学的名字、特点。现在,我已经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在裘国永看来,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回响,优秀的老师应该以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
“‘疆’字左边有一张‘弓’,弓里护着‘土’,代表卫国戍边。爱国,就得练就过硬本领!”裘国永这样激励那些平时不够努力的学生。对于学习不开窍的学生,他也总是抽出时间为他们“开小灶”,告诉他们只要方向对,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2025年春季,裘国永又给学生开了一门专业新课《初等数论》。同时他还指导了一名青年教师,帮助她尽快胜任这两门新课的教学任务,鼓励她投入精力搞科研。裘国永的坚守,不仅填补了课程空白,更为边疆高校留下了带不走的“师资力量”。
在这群银龄教师中,还有坚守青海三年的“高原思政课教师”李学清,携手赴疆的“银龄伉俪”刘全宏、肖亚萍,近70岁终圆支教梦的田先华、商国君,将中医养生课带到新疆的马亚妮……讲台轮换,他们初心不改、使命弥坚,用学识启迪智慧,用品格影响心灵,在西部大地上不断续写着“心怀烛火、余霞满天”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