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19期 三版:专题报道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红烛铸魂传薪火:我校2700余名“准教师” 在深入对话中触摸教育温度

作者:本报记者:周健 通讯员:赵蕊

2025-10-16 23:09:58

秋日长安,丹桂飘香,我校2728名2022级公费师范生与“优师计划”师范生从古都西安出发,奔赴雪域高原的西藏拉萨、边境国门旁的辽宁丹东、滇池之畔的西南联大旧址、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抵达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5个实习基地,与深耕一线的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展开深度对话。

这场以“红烛铸魂,微以致远”为主题的对话访谈教育实践,打破传统实习“听课备课”的单一模式,让“准教师”在思想碰撞中触摸教育温度,在榜样引领下锚定育人初心,在双向交流中找准职业坐标,为西部基础教育注入青春动能。

从“被动跟学”到“带着问题找答案”

“王老师,您带领学生读《红楼梦》时,怎么既讲透‘草蛇灰线’的笔法,又能让孩子们跟着您一起品人物、悟情感?”江西景德镇一中的会议室里,我校实习生握着笔杆,前倾身体,热切地望向对面的“全国优秀班主任”王忠良老师。“莎莎老师,乡村学校缺资源、缺师资,推进课程改革时最该先突破哪个难点?”另一间教室里的提问,让交流氛围瞬间聚焦——这样充满“问题意识”的对话,在多所实习学校里上演。

对话的两端,一头是带着教育理论奔赴实践的“准教师”,一头是扎根课堂数十年的基础教育优秀教师、杰出校友与知名校长。他们以“面对面访谈+专题交流”为纽带,架起一座连接“理论课堂”与“真实教学”的桥梁,链接起校园里习得的教学设计策略,和课堂纪律管理、学生差异化辅导、“双减”课后服务设计、家校协同育人路径等实打实的实践难题。两者的碰撞,是理想中“好教育”与现实里“教好书”的深度碰撞。

“传统实习多是‘看课、备课、讲课’的循环,这次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我校教务处处长张亚泽介绍。为破解“被动跟学”瓶颈,学校联合实习基地设计专项方案,通过“双师对话会”“教育痛点研讨会”,指导实习生围绕实操问题,量身定制访谈提纲,让每一次交流都精准“破题”。

在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实习学生围着我校1990级政教系校友、“全国优秀教师”邱红梅老师追问课堂设计秘诀。邱老师指尖刚触到备课本,就未语先笑:“咱们都是陕师大出来的,当年在雁塔校区的教室里,我的老师也这么拿着备课本给我们讲‘怎么把课讲活’。”

实习生张馨仪忍不住问:“邱老师,我们刚上讲台,总怕设计的活动控不住场,您当年也有这种顾虑吗?”邱老师把备课本翻到最后几页,里面夹着一张30多年前的实习笔记,字迹娟秀:“今天设计的活动虽然有点乱,但学生说比听课本有意思。”邱老师把笔记递给张馨仪,“这是我当年在教育实习时写的,今天,这教育的薪火,就传到你们手里了。陕师大人这股子‘敢尝试’的劲儿,你们一定要发扬下去。”

目前这种“带着困惑去、揣着方法回”的靶向式交流,已覆盖所有实习基地。在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实习生吴思凡曾以为“双减”课后服务只是“看孩子”,直到听完校长朱海峰分享“非遗剪纸进课堂”的实践——学生握着剪刀剪出草原纹样、在作品里融入家乡故事的场景描述,她才彻底转变认知:“原来课后服务是素质教育的‘练兵场’,藏着让学生全面成长的‘大文章’。”

从“校友故事”到“精神传承”

“2011年从陕师大毕业时,我和你们一样,背着行李从西安出发,在日喀则当起了数学老师。”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伍泽洲的话音刚落,来自河南省汤阴县的实习生原野便攥紧了笔记本。伍泽洲翻开泛黄的教案本,扉页上“最高的地方,藏着最重的责任”的批注,以及里面记录的“教师生涯的第一节数学课” “第一次家访牧区家庭”等等细节,都让曾纠结“是否留藏”的原野坚定了选择:“高原孩子更需要懂新理念的老师,我也想把陕西师大的教育温度留在这里。”

“母校教给我们‘厚德、积学、励志、敦行’,不是让我们追求光鲜的岗位,而是要找到教育的‘根’。”“全国最美教师”、我校2012届公费师范毕业生、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教师张莎莎的话,成为许多实习生的“座右铭”。

深圳市龙华区龙胜实验学校校长万象贵,以“成长是一本厚重的书,奋斗是一首澎湃的歌”为喻,结合30年从教经历,告诉实习生“教育不是谋生职业,而是终身事业”。

在此次交流访谈中,有22位优秀校友如同“成长路标”,用“从陕师大出发,到基层扎根”的真实经历,为学弟学妹们解答“为何从教、为谁从教、何处从教”的教师职业之问。

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一场特殊的“精神课堂”更让实习生们深受触动。21名实习生循着联大师生西迁的足迹,指尖拂过展柜里简陋的木质课桌,聆听讲解员讲述陈寅恪“独立之精神”、闻一多“以爱报国”的故事。“烽火中都能坚守‘教育救国’使命,我们更该接过这根精神火炬。”实习生史云梅在笔记中写道。目前,实习团队已着手编制《教育家足迹寻访手册》,收录联大故事与实习生感悟,让“刚毅坚卓”的精神成为未来教学的“精神养分”,让榜样的力量转化为行动的自觉。

让实践更有“长效性”

“以前觉得教育理论很空,现在才知道,那些故事背后都是一线老师的经验总结!”近日,一场聚焦公费师范生教育实习与职业发展的访谈成果分享会在线上举行,千余名分散在各地的实习生代表、各实习基地带队教师等齐聚一堂,畅所欲言。

“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师范生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储备力量”“要珍惜实习机遇,以优秀校友为榜样,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树牢教育理想、锤炼教学本领”“成为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会上,这样的讨论此起彼伏,激起师生们深深的共鸣。

这场交流不仅让实习生受益,更推动一线教师反思成长。“有实习生问‘如何平衡数学严谨性与课堂趣味性’,倒让我重新梳理了教学方法。”“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张国治老师坦言,这种“双向成长”的交流模式值得推广。

“访谈不是终点,要让一线智慧成为师范生培养的‘活教材’。”我校副校长陈新兵表示。在此基础上,学校持续推进“见习、实习、研习”三习联动机制:见习阶段聚焦课堂观察,实习中深化教学实践,研习阶段总结反思。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跑。这个秋天,陕师大的“准教师”们不仅收获了教学技巧,更读懂了“教育”二字的重量。“未来,我们将带着从优秀教师、朋辈身上汲取的智慧与力量,奔赴西部基础教育讲台,以红烛微光点亮无数孩子的成长之路,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体育学院2022级公费师范生贺洋洋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