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9日,由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地理学与可持续性国际学术会议”在长安校区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跨学科研究视角”。会议设13场特邀报告与36个专题分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约500位学者注册参会。
我校党委书记李晓兵,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研究员,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法国巴黎第八大学Nathalie Lemarchand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董治宝主持。
李晓兵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聚焦跨学科方法在复杂地理问题中的应用,致力于推动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为应对挑战、寻找科学方案提供国际交流平台。他期待与会学者充分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激荡思想,启迪智慧,为推进地理学研究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与启示。
傅伯杰院士谈到,当今世界正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紧张、区域发展失衡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地理学需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深化地理学综合研究,推动地理学在支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实现创新发展。
Nathalie Lemarchand教授表示,地理学以其跨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性视角,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中具有独特优势。她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与跨学科交流,并积极评价了中国地理学界的重要贡献。
陈发虎院士表示,本届会议议题涵盖气候适应、土地退化、可持续发展等前沿方向,充分展现地理学在应对全球挑战中的学术价值。他呼吁全球地理学者携手合作,共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
李小雁教授谈到,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地理系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获A+等级,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主办的《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已成为国际地理学领域重要期刊。本次会议将进一步推动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
大会举行了“中国地理学会—埃及地理学会”合作签约仪式,为推动两国地理学会之间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议正式启动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科学计划第二期(Global-DEP II),该计划由傅伯杰院士和新南威尔士大学David Eldridge教授分别担任中方和外方负责人,旨在推动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服务全球旱区的可持续发展。会议还成立了IGU地理学与可持续性委员会非洲分会,该分会由约翰内斯堡大学Walter Musakwa教授担任主席,旨在推动非洲地理学综合研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