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管理平台 | 点击收藏 | 设为主页
《陕西师大报》总第636期 六版:六版综合 返回目录

三代关学人弦歌不辍,传横渠精神

2021-01-16 20:51:34
来源:本报讯
作者:记者 刘书芳


陕西眉县横渠镇横渠村西街045号,古柏苍翠,瓦殿肃穆,一座青砖砌成的仿古门楼矗立着,门庭上悬黑漆匾额“张载祠”。刚进门,一块青石上刻着“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步入庭院后,一尊高耸的雕像屹立于中央,气宇非凡,他正是关学宗师——大儒张载,其学说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距此约115km的陕西师范大学,三代学人赓续薪火,涵育四十年,继承关学正脉,弘扬传统文化,蔚为海内外“关学”研究重镇。


庚续薪火 凝聚学术力量


2019年12月7日,我校关学研究院揭牌成立。


时间追溯到1980年,当时,陈俊民教授(现任我校关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受史念海教授邀请,在历史系开设《中国古代思想史》,次年,陈俊民先生在历史系创办了“关学研究室”,这就是关学研究院的雏形,为陕师大关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


“当时关学研究室只有三个人,时任校长李绵就对我们讲,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们都要把它坚持下去,你要知道,这是我们师大的一项学术事业!”每谈及此,陈俊民先生都很振奋,“我把它当做我的精神家园,我的家园就是我的研究,我的生命也就是我的学术,学术也是注入了我的生命的!”


关学研究团队日益壮大,哲学系的丁为祥教授和林乐昌教授纷纷加入,关学研究室得以不断发展,2003年成立了关学研究中心,为关学研究打造了重要的学术平台。


如今,以许宁教授、曹树明教授、李敬峰副教授等为首的第三代陕师大“关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团队也正在组建和成型之中。他们以青年教师、哲学师资博士后为主,平均年龄约35岁,立足关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逐步成为新一代陕师大关学研究的主力军与担当者。


关学研究从“关学研究室”起步,历经“关学研究中心”,直至“关学研究院”成立,虽然三度更名,但三代学人做大、做实、做强关学的初心,从未改变。陈俊民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刘学智、林乐昌、丁为祥等教授薪火相继、厚积薄发,许宁、曹树明、李敬峰等青年一代守正创新、弦歌不辍,一支梯队合理、结构完善的关学研究团队正在形成。


传承正脉 打造学术精品


关学研究团队潜心治学,在研究文献的搜辑、研究规模的拓展、研究范式的创新、研究成果的积累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学术界瞩目的成就。


第一代关学研究以认识论为基本进路,以哲学范畴研究为重心,研究以陈俊民先生的《关学序说》《张载关学主题论》等为发端,直到其《张载关学导论》(1985)《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1986)相继问世,尤其是《关学编(附续编)》(1987)的出版,已经开启了对关学经典的校点整理工作,也代表着上世纪80年代张载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充分肯定与广泛认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学研究的第二代开始步入学界,其中以刘学智的《关于张载哲学的几点思考》《〈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林乐昌《张载关学与三秦文化的哲理化》《王徵死因订正》为代表,表明关学研究已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展开。而丁为祥《开放的心胸与多元相容的视野——张载研究的综述与反思》《张载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林乐昌《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李二曲的经世观念与讲学实践》,则表明新一代学人开始了反思性的研究与学派性的拓展。


新世纪以来,我校的关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并举、齐头并进的趋势。从丁为祥《张载虚气观解读》《张载人性论溯源》、孙萌《李二曲“悔过自新”的基本内涵》以及刘学智《冯从吾与关学学风》、林乐昌《张载关学特质论》《张载理观探微》,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反思与深入并举的格局。


近十年来,我校关学研究的新生力量纷纷步入学界,其中以许宁《“物与”之道:张载哲学的生态意蕴》《气化之道:张载、王夫之、严复、张岱年气学思想合论》,曹树明《修养工夫论视域下的张载“格物”说》《吕大临佚文〈西铭解〉》,李敬峰《明代关学〈中庸〉学的诠释特质》《吕大临的心性论及其与关学、洛学的融合》为典型代表。至于江求流《身心之学的重建与自律道德的回归》、何大海《试论董仲舒“无为”思想的四个维度》、王文琦《良知从“见在”到“现成”》,则表明我校的关学研究已经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展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陕西关学研究开创者的陈俊民先生,经过20年的搜集整理,完成了《关学经典集成》的校点整理出版,为今后的关学研究拓展了新的方向;刘学智教授搜集整理的《关学文库》(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林乐昌教授的《正蒙合校集释》以及其七卷本的宋明清关学思想通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丁为祥教授的“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也将展开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新的一页。


迄今为止,我校关学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5项,主持国家级课题20余项,出版关学文献整理和研究专著数十部,发表与关学研究相关的论文200余篇,培养的硕博士成为国内关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涵养未来 培育学术传人


在关学宗师张载诞辰千年之际,学校合力打造特色“金课”《关中文化十八讲》,创新文化育人。课程由关学研究院院长丁为祥教授和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共同主持。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美术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研究院以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17位专家学者重磅加盟。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优良的品质、精心的制作,使课堂画面唯美、气韵典雅,声情并茂地呈现出关中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引人入胜,课程助教组织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课”“小组研讨课”等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终南屹屹,先贤巍巍,我们敬畏传统,求学问道;光影绰绰,书香悠悠,我们学艺养才,承续文脉。这是我们的大儒张载!”哲学书院原创历史话剧《大儒张载》打磨四月有余,终于公演。这场来自全校11个学院共计约70余名学生参与演出的话剧,通过言志、论学、为政、造道四幕,溯关学遗迹,承先贤之风,以一场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契合的演出,带给现场观众一次臻于完美的时空交响体验。


12月5日,一档名为《千年传承 时代回响——张载与关学》的系列节目上线,节目共设六期,主要围绕张载其人其说展开,讲述张载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理论和关学造诣。


2020年是张载诞辰1000周年,由张载所开创的关学学派,脉络清晰、条贯秩然,不仅范导着陕西地域文化,亦形塑着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地域学派全国化的典范。作为传衍千年的理学学派,关学不仅在宋元明清时期熠熠生辉,更在文化复兴的当下,依然可以发挥穿越时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强调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今天,关学研究院正与时俱进,创新文化育人形式,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向张载致敬,以期唤起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思、珍视和赓续,从而传播陕西地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陕西。


12月11日-14日,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眉县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民胞物与 和合天下’。作为新时代学者,我们要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全力做好关学在新时代的哲学阐释和价值阐发。”关学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许宁教授这样说。


师大三代关学人,以犀利敏锐的学术眼界和坚实厚重的学术定力,四十年持续不断地深入探索研究,开创了新中国关学研究的新高地,结出了卓越丰硕的成果,培育出薪火相传、坚强有力的学科团队,正如“关学研究院”成立之时,陕西省哲学学会会长张周志教授作诗所云:


默默坚守数十年,皓首穷经苦钻研。

咬定青山不放松,剥茧抽丝真谛通。

薪火相传英才幸,学科精进平台兴。

硕果累累世人羡,再铸辉煌乃必然。



师大首页 | 学校办公室 | 宣传部 | 红烛网 | 图书馆 | 为学网 | 后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