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51期 六版:六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春蚕织锦绣 教坛谱华章——“西部红烛精神”校友谈

作者:

2022-01-10 19:13:49

编者按:建校77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45.6万余人,其中30.6万服务西部教育事业,他们紧握‘西部红烛精神’的接力棒,以初心铸魂,用使命蓄力,铸起西部教育事业坚固的灯塔。本期“红烛”心声,一起倾听校友讲述“西部红烛精神”。


郑州市中原区锦江中学教师 许婉晔:


晚自习下课,已经九点半了,刚收拾完准备离开办公室,一个学生妈妈打来电话,接完电话不知不觉已经十点多。骑着电动车,走在熟悉的上下班路上,或许,更熟悉的是这风风火火的一天,是疲倦眼皮下流淌着的丰盈感、获得感。每次加完班回家,门卫大叔都会说:真辛苦啊!想一想,“披星戴月归、学生常入梦”的我们,的确很辛苦,那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每天准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将看似重复平凡的一天充满不一样的色彩?


我想那是来自心底的真挚的爱。我热爱每一节课的四十分钟,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我热爱阳光下学生尽情舒展的笑颜,那是整个世界最动人的风景。如果说教书育人是一场爱的互动,是一种爱的感知,那么我们付诸爱的最坚实基础,大概是因为我们用心去感知学生内心的需求,学生也能感知我们的无私给予,然后我们彼此舒服地相处、学习、生活和成长。从感知而言,爱是一种态度;从行动来讲,爱更是一种能力。而正是母校陕师大以及师大的老师们,将教育的温度传递给我们,将爱的能力和艺术教会我们。


乘着驶向“诗和远方”的毕业季列车离开师大校园之时,大家已在心中坚定了教育报国、奉献奋斗的信念。作为师大学子,我们在校时积极进取;作为师大毕业生,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依然追求卓越。作为母校的一张“名片”,当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选择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当面对压力和困境时,我选择多求教多思考,坐下来写反思,静下来读文章。“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这是师大给我的殷殷嘱托,是我努力去诠释的精神品格,也是我想传递给我的学生的坚定信念。


感恩节那天,学生在贺卡上夸我“蜡炬成灰泪始干”,而我也在心中感念着我的母校和恩师们。我这支“小红烛”,定当牢记初心和使命,继续砥砺前行、发光发热。


西安中学教师 李晨光:


2019年,我作为陕西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的一员来到西藏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支教。两年多时间里,接触到西藏教育界很多毕业于陕西师大的校友。在他们身上,我对“西部红烛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是西部?因为苦!就如西藏,高寒缺氧、地广人稀、发展落后。但是,在最苦的那曲、最远的阿里——树都养不活的地方,仍有一群师大人在捧着“红烛”照亮孩子成长的路,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工作也是奉献?因为自找苦吃!我们在这里不是没有离开苦地方的能力和机会,而是有必须留下来吃苦的责任和担当,扎根西部,不为个人的荣华富贵,只为用教育改变孩子的人生。


苦地方用卓越?为的是不让孩子受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从不曾进入过陕师大的基因,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校训鞭策着每一名师大人不断前行,用更好的自己让中国的教育变得更好,用更好的教育培养更好的孩子。


教育还能报国?习近平总书记说:“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师大毕业生在西部的坚守,为的是让艰苦地区的孩子不再受苦,让不再受苦的孩子去改变这苦地方,让改变了的苦地方的人世世代代不再苦。教育既为国一时,更报国万世。


红烛虽弱,亦能照亮他人,哪怕是片刻,也能温暖一生。“西部红烛精神”是师大前辈的写照、后辈的灯塔,“西部红烛”照亮西部、点亮中国!


遵义第四中学教师 田洪友:


有人说,“工作后的生活没有诗和远方,只有坎坷与无奈”。从陕师大毕业以后,我进入贵州省遵义四中任教。 “西部红烛精神”的深刻内涵提醒自己——要永葆初心,要充满热情地坚持奋斗。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在学校党政办公室兼任行政工作。党政办公室的工作十分繁琐,是其他老师眼中最累的部门。这对自己如何协调教学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关系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自己能不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和工作热情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党政办公室,我全面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不断思考并最终写出了《遵义四中融媒体中心发展规划》,组建起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宣传工作队伍,加强与遵义四中校友群体的联系;开拓哔哩哔哩等多种宣传渠道,扩大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盘活学校资源,加强各部门的交流合作,为学校的宣传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尽管行政工作是枯燥的且多是幕后的,但我乐于其中。


行政工作要干好,教学工作也要好好干!同时做好这两项工作,既要长远规划、统筹协调,又要用心用情、精益求精,力求做到二者兼顾并相互统一。在第一次月考中,我所带的班级考出同层次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深感欣慰。我始终铭记路遥的一句名言,“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地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相信自己一定会在基础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一中学教师 唐强:


2004年9月,我考入师大美术学院,2011年7月研究生毕业离校。七年间,陕师大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但母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西部红烛精神”。“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这十六个字一直像光明的灯塔指引我前行,像伟大的宣言激发我奋进,使我从不曾忘怀,也从不敢稍有懈怠。


大学毕业后,我带着母校的谆谆教诲远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在那里当了一名中学美术教师。这是一所新建的学校,算上校长在内全校仅有12名教职工和50余名学生,办学规模之小,办学条件之苦,可想而知。然经过十年的积淀与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各项工作百花齐放。回想这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十年,心底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这十年,我潜心教学,苦练课堂基本功,结合校情开发了多样化的美术校本课程,学生作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


今后,我要继续努力践行并传承“西部红烛精神”,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奋勇拼搏、乘风破浪,竭尽所能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