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62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三个人,一生事

作者:陈典平

2022-08-02 12:47:59

这是一处幽静的角落,书香氤氲,馥郁芬芳。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深红色香樟木书柜,散发着淡淡的香味。书柜里陈列的书籍整齐排列、错落有致,在泛黄的书页间,扑面而来的是藏不住的书香味。这就是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这里收藏的古籍,距今少则100多年,多则已有1500多年了。它们如同饱经沧桑的老者,穿过岁月长河,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历史深处的古老智慧。我们凝望这些古籍,似乎又回到了久远的过去,穿越到了古人的生活世界。在这里,时空交错,古今交汇。


图书馆收藏有古籍文献24万余册,规模位居省内高校图书馆之首,也是陕西省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四家古籍收藏机构之一。人们在这里潜心研读,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有很多人问到同一个问题:这么多的藏书,究竟是怎么搜集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疑问横亘在我心里,难以释怀。后来,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我查找资料,并走访了老一辈图书馆人,那些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如烟往事才渐渐清晰起来。在图书馆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人和事让我们感念不已。其中,有三个人的事迹被很多人提起。


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在建校之初就开始了。由于我校是在原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多次合并而来,一些原本属于不同单位的古籍,在学校合并组建的过程中被一同划拨分配过来,成为图书馆最初的古籍馆藏来源。现藏的一些古籍还盖有不同单位的藏书章,生动地反映了学校发展变迁的历程。当然,这只占馆藏古籍的一部分。为了扩大馆藏规模,提高文献质量,图书馆还派专人负责古籍等特藏文献的采购工作。


任天夫先生于1953年调入图书馆,长期担任采购员,主要的工作是采购古籍、拓片、书画等特藏文献。他后来担任副馆长,也负责主管采购工作。一批珍贵的馆藏文献,如宋刻本《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及战国秦封宗邑瓦书等,就是任先生采购回来的。


与采购普通图书相比,采购古籍等特藏文献的难度要大得多。首先要广泛搜求、寻访藏书。除图书馆等公立收藏单位之外,民间收藏的古籍一般都集中在私人藏书家和旧书店里。这些藏书十分零散,获取不易,需要多方打听,四处寻觅。其次还需要独具慧眼,具备一定的古籍版本学知识,能够鉴定版刻年代,从而给出合理估价。除了这两点,还要眼勤、耳勤、脚勤。在经济还很困难、信息十分闭塞、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种种不利的条件并没有阻挡任先生为图书馆寻书、买书的匆匆脚步。据任先生晚年回忆,当年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奔波于西安周边的大街小巷、乡镇村落。远一点的就搭乘班车、火车走南闯北,全国各地到处跑。为了买回心仪的文献,他常常要三番五次地与藏书人家沟通协商,讨价还价。买到书后,任先生便通过肩扛车载带回学校。


冬日,已百岁高龄的任先生常常坐着轮椅,在雁塔校区图书馆前晒太阳。当他谈起生活往事时,很多都已记不清了,但一讲到图书馆的过往和买书的经历,他仍然能讲清很多细节。显然,图书馆的工作经历已成为他永难抹去的深刻记忆。轻柔的阳光透过摇曳的树枝,洒在任先生略显清瘦的身上,他一脸安详。在他身后,是已被列为西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雁塔校区图书馆。坐在这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图书馆前,任先生感到很惬意。因为这座图书馆早已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成为此生最难以割舍的地方。古朴典雅的图书馆与曾经为这座图书馆挥洒过青春与汗水的百岁老图书馆人再次重逢,变换的是岁月,苍老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念念不忘的图书馆事业和那颗甘于奉献的炽热的心。


除常规采购外,图书馆古籍的收藏还得益于捐赠。一些社会贤达人士和部分校友,将他们家藏的古籍慷慨地捐赠给了图书馆,为古籍特藏规模的扩大添砖加瓦。这其中,令我长久感念的是我校原中文系的郭子直先生。郭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1956年8月,郭先生将自己精心收藏的古籍、碑帖、图书、刊物等文献793种共3900多册,全部捐赠给图书馆。由于郭先生本人是文史大家,精通古文字、小学等,他在这些文献被收藏之前就进行了遴选和鉴别,其中就包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星烈日记汇要》等多部善本。


在古籍馆藏资源不断丰富的同时,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也在展开。在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中曾发挥带头作用的是著名的历史文献学家黄永年先生。黄先生曾多年在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他不仅是任天夫的“高参”,帮助采购了不少珍稀文献,还亲手买回了三部唐人写经。同时,他还指导馆藏古籍的鉴定和整理工作。在黄先生的主持下,遴选了900多部共计7000余册善本,建成了善本珍藏室,并主编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这是首次对馆藏善本进行全面的版本鉴定和编目整理。这部目录由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书名,内容精当,著录详实,并采用传统的线装形式,内容以竖排繁体印制,古色古香。虽然并未正式出版,但以其权威的版本鉴定和规范的著录方式在业界享有盛誉


由于年代久远,我无法尽述在特藏文献收藏道路上所有付出过心血和智慧的铺路者,这里仅撷取其中三位,讲述他们与图书馆结缘一生的故事。他们在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正是这一点点微光,一缕缕暖意,才使西部广袤的原野鲜花盛开、生机盎然。他们亲历、见证并参与了图书馆古籍事业的发展壮大,他们又何尝不是在用一己之力,坚守并传承着宝贵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薪火,正是这样接续传递,才得以世代延续、生生不息。


(作者系我校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