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老师们,校友和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化学系1988级1班的学生杜春文。倏然三十载如白驹过隙,母校温暖的召唤点燃了我们青春的记忆。想必星散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校友和我一样,都期盼着今天能够重返青春现场,投身母校的怀抱。无奈疫情阻隔,我们只能云端望长安,共话师生情。不过这种别样的形式定会成为特殊的记忆,蕴藏在我们的心中。
34年前,一群青春稚嫩的少男少女,怀着对未来无限憧憬的美好愿景,走进了美丽典雅、书香氤氲的师大校园。庄重古朴的图书馆,苍劲挺拔的雪松,从此永远定格在我们情感世界的中心地带,内化为母校的象征和精神的地标。从此,我们获得了一个共同的标识——陕师人。
柳青先生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们何其幸运,在人生的紧要处,母校和老师为我们灌注了知识的力量,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使我们有了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资本。我们仍然清晰地记得辅导员刘继波老师,与我们一起住在学生宿舍楼,一起晨跑,一起军训,朝夕相处间指导我们的学习,关心每个人的生活。在我们人生第一次重要蜕变的时刻,刘继波老师是以身作则的向导,是温柔敦厚的兄长。章竹君、吕九如、房喻、张小玲、高永吉、陈亚芍、张志琪、胡道道等老师以其深湛的学术修养传授给我们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他们高尚的师德师风、严谨的学术学风熏陶之下,我们逐渐养成了超越具体知识的科学精神,穿越一己之利的家国情怀和推己及人的处事准则。
四年中,我们在母校的怀抱里汲取了知识,积蓄了力量,强健了体魄。四年中,我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时光如梭,很快就到了告别的时刻。畅志园、银杏坡、灯光球场、联合教室以及校园的四时风物、兄长同窗,连缀成为我们对母校饱含深情、历久弥新的记忆。
三十四年前,我们牢记校训,背上行囊,胸怀理想,肩负责任,奔赴四面八方,踏上了人生的奋斗历程。有的在教育一线立德树人,有的在科研领域上下求索,有的奔赴海外拓展事业的疆域,还有更多的同学在天南地北、各行各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着陕师力量
我本人有幸来到了上海,成为一名城市建设者,亲眼见证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亲身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区域开发,资助援建了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区的脱贫攻坚项目。同时,本人还资助了西藏贫困地区11名学生,帮助他们迈进了大学校门
如果说,我们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为国家和人民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那是因为同学们都保持着“西部红烛”的精神底色,更要感谢母校的培养、关怀和支持。离开母校30年来,我们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从古朴典雅的雁塔校区到气势恢宏的长安校区,从“211工程”到“双一流”建设,尤其是房喻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此母校有了自己培养的第一位院士。每位校友都为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自豪和振奋。
与此同时,我们也时刻感受到了母校的关怀和支持,校友总会通过各种形式搭建平台和桥梁,为校友们的事业发展、感情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疫情肆虐期间,母校的关心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陕师青年将永远铭记母校的培养。衷心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顺意!祝愿我们的母校繁荣昌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