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9期 七版:七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毕业了,到西部去!

作者:记者 周健 学生记者 王彬蕊 穆丹妮 赵静伊

2023-09-03 23:21:20

编者按:2019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因一份特别的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与陕西师范大学结缘。时隔四年,格桑花在盛夏绽放,陕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们也迎来了自己的花期。今年,我校有2400余名毕业生怀揣“扎根西部,教育报国”的信念,奔赴祖国西部,走上三尺讲台,在火热的青春实践中锤炼自我、奉献祖国。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汪秀蓉

就业去向: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教育局下属学校


从西部来,到西部去,家乡是情感的羁绊。


说起家乡青海,马克思主义学院汪秀蓉眼里闪着光,有说不完的话。离家四年,在外求学,对家乡的热爱从一而终,毕业之际,她能想到最好的回馈家乡的方式,就是回乡从教,“在师大求学的四年时光里,我不仅深刻地认识到家乡教育资源的短缺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更在一代代师大人铸就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形塑着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


在求职双选会上汪秀蓉关注到,面对东西部发展差距,汹涌人潮中有不少人选择一路向东,“实际上西部更需要人才,那里才是承载理想、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季,国家政策对毕业生西部就业提供了很多便利,汪秀蓉成功签约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教育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即将踏上高中政治教师岗位的汪秀蓉心中充满希冀,“很荣幸能去西部工作,成为一名老师,希望西部教育越来越好。”


文学院 李嘉兴

就业去向:定向西藏就业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能够在年轻时将自己的学识、青春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无疑是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秉持着高中时对语文的热爱,李嘉兴四年前如愿来到陕西师范大学,成为文学院的一份子。


大三时借着教育实习的机会,李嘉兴亲身体会到深圳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的先进,“学校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研学等,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到了育人的全过程。”这次“东南学艺”,开拓了山西娃李嘉兴的视野,更坚定了他去西藏从教的想法。


“我知道西藏工作环境艰苦,但我更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接受好的教育的权利。‘师范生’这个称号是使命和责任,更意味着要用知识和情怀报答祖国的培养,用理想和信念滋润青春之花。”在李嘉兴看来,西藏的土地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滋养,那里的蓝天雪原,将是自己安放多彩青春的一方热土。


数学与统计学院 李谦衡

就业去向:兰州大学附属中学


出生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一个小山村的李谦衡,和陕西师大早早结缘。虽然家乡的教育资源匮乏,但幸运的是,喜欢数学的他在高中时得遇良师,“我看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产生的的重要影响力,这坚定了我成为教师的决心。”高二时他了解到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便锁定了陕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公费师范生作为高考目标。


从向往到浸润,四年师大求学时光,是李谦衡的高速成长期。精进专业能力、训练教师能力、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当班长、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社会实践……他无问西东地启程,不经意间已满载而归。“大学最为沉甸甸的收获,是我对教育的热情更加坚定。‘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就是我成为师范生的初心,也是鼓励着我成为优秀教师的座右铭。”李谦衡说。


久久为功的努力,为他实现教师梦铺好了路。即便如此,李谦衡还是在求职路上遇到了自己的老问题——语言表达。为了克服难题,他扬长避短,在面试之前反复练习自我介绍。当他签约到兰州大学附属中学后,心里的石头稳稳落地,“选择回到兰州,是很早就下定的决心。我是被黄河哺育大的孩子,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反哺黄河母亲,用自身经历勉励更多家乡孩子以学习改变命运。”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杨庆玲

就业去向:临沧市第一中学


和身边很多同学一样,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杨庆玲从小到大在心愿墙上写下的理想都是“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出生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中缅边境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填报高考志愿时,怀着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求,杨庆玲决定远赴西安求学。


在陕西师大,她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实践教育理论,期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秋天,杨庆玲在我校对口帮扶的云南景谷一中分校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实习之前,她曾以为大学以来在实践活动和专业训练中积累的经验足以应对真正的教学,但事实上每次遇见问题,她都觉察出自身积淀不足,迫切想要学习更多知识和积累更多经验。也正是在实习之后,她才了解到教师备一堂五十分钟的课,用到的其实是有生之年的所有经验。“是这次扎扎实实的实习,让我感受到强烈的被需要感和教师身上厚重的责任感。”杨庆玲说。


毕业之际,来自西南边陲的她,又一次选择签约位于中缅边境的临沧市第一中学,“那里的学生很像曾经的我,我想成为点亮他们梦想的一束光。我多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被学生信任的教师,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目标!”


音乐学院 谷彦霖

就业去向: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


“想好了吗,学校?”2019年夏天,奶奶问道。“想好了,和您一样。”18岁的谷彦霖回答。奶奶大半辈子燃烧在三尺讲台,耳濡目染间,谷彦霖也对教师职业满怀憧憬。


2023年,低头看着四年前手里的录取通知书蓦然间换成了就业协议书,她眼眶微湿,回想起沉甸甸的大学时光。前两年时间被掰成一片一片,在课表为数不多的空白处,她不是在排练就是在学生会工作,逐渐打开了自己。步入大三,“公费师范生”的身份意识逐渐清晰。她把自己浸泡在教学实践中,并获得了“红烛杯”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比起CBD的舞台,我更想成为孩子们眼里的光。”谷彦霖锚定了回乡从教的目标,开始“扑向”未知的求职季。


生活在“比赛、演出、实习、磨课”中循环,时间在“获取求职信息-投简历-考试-失败-总结经验-再次投简历”的周而复始中渐渐流逝。内蒙古招聘音乐教师名额有限,她就抓住每一次机会;求职竞争激烈,她就每天从睁眼到闭眼抓紧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写教案、录课、练琴;一次次失败,她就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简历、扎实基础、调整心态……直到成功签约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一切尘埃落定,一切又从头开始。


“继续往前,因为希望就在前方;回看初心,去保持热爱,去追逐藏在内心的红烛之光。”谷彦霖为自己写下毕业寄语。


国际商学院 王钰茜

毕业去向: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高级中学支教


时间拨回2021年夏天,国际商学院王钰茜跟随学院“千名学子进万家”志愿者团队,走进安康市岚皋县,为村民进行金融、经济应用知识宣讲。在这里,她偶然走进一位抗美援朝英雄的家中,“一块块闪亮的荣誉勋章,一句句朴实又坚定的话语,一次次为党的事业奉献的经历,让我震撼也让我振奋!”自此,她明确了自己的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但理想的彼岸如何到达?当时的她尚不知路径在何方,只能不停求索,探索个人就业方向。


经过在国企、私企及学校的4次实习,王钰茜发现,用大量时间备课、磨课,站上讲台和学生们热烈互动,很有成就感,“从之前仅仅敬仰教师这个职业,到逐渐走近这个职业,我越来越确信当老师就是我应该做也想努力做好的事。”然而,经济学学生“转行”当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恶补教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考取教师资格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地走过。


毕业之际,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向往,王钰茜毅然选择加入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高级中学奉献青春,兑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