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90期 二版:学校要闻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教育家精神的文化逻辑

作者:李森

2024-04-23 23:35:1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他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是驱动广大教师自我完善的强大力量,是造就高素质大国良师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实现教育强国的必要之措。精神是文化的精粹,文化是精神的根基,为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产生脉络、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阐释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与现代相融的文化根基。“为师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作为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师道理念和规范,如,《学记》中的“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孔子的“言传身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师道标准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筛选,最终演化为教育家精神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等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教师的行为方式。随着教师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党和国家对好教师的形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在与时俱进中丰富和完善了教育家精神。如,“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指向教师终身发展、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体现出二十大报告中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精神;“心有大我”“胸怀天下”刻画出教师匡时济世、高瞻远瞩的时代画像,体现出新时代教师世界大同的全球眼光和人类情怀。


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从个体发展到社会建构的文化构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是对教师文化的全新塑造,这种文化不仅滋养了教育场域中的教师、学生、家长、教学管理者,而且教育的社会建构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两种文化建构功能:一是对教师个体教育文化的塑造。通过教育家精神的指引,教师将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职业观,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是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二是对社会集体文化的提升。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教育家精神将为各行各业注入正能量,社会也将伴随教育家精神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造创新。由此,教育家精神不仅观照教师个体的精神成长,也指向整个社会的文化塑造。


教育家精神内蕴着中国人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文化品格。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象曾一度被扭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塑造中国人的形象,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教师作为中国人的精神代表,提出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战略眼光和全局思维。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既有心有大我、求是创新、胸怀天下等内在涵养,又有至诚报国、言为士则、乐教爱生、勤学笃行等外在表现;既要掌握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也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等实践要求,体现出中国人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精神底色,这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本文原载《教育科学研究》)

(作者系我校教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