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了五十年的老教师。我的小学生活在陕西师大附属小学度过。时至今日,我仍无法忘怀附小这一使我启蒙,哺育我成长的地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师大附小(位于今师大雁塔校区校医院之北),由于初创,学生活动没有操场,全校师生就自己动手开辟操场。先是将南面高坡上的土铲掉,再肩挑手抬地运送到北面低洼处。我记不清用了多长的时间来“叩石垦壤”、“箕畚荷担”,全校师生终于修成了上、下两个平整的操场。看到自己积极参与的劳动成果,我们心里真是自豪极了。我五年级时就在这里学会了挑扁担,没想到后来随师大师生疏散到永寿,每天都要去村子里有水井的人家挑水吃。老乡们看到我小小的年纪,却能够熟练地挑着满满两桶水疾走如飞,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那时学校并无现在这样的饮水机,为解决全校师生的喝水问题,学校在教师办公室外放置了两个大保温桶,每天早上都由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去教学区水房打开水,供全校同学饮用。为能争取这个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光荣机会,大家每天清晨六点多钟就去附小“抢”铁桶、扁担,去晚了就没机会了。打开水要从今天雁塔校区家属区的校医院之北走到教学区的大学生开水房,足足有几里路,那时候觉得路好远好远!两人一组用扁担抬着装满开水的水桶往回走,上银杏坡时,怕水洒了,怕水烫了自己,前面的人就将扁担放低,后面的人将扁担抬高,虽然有些累,但同学们乐在其中。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份热情和对学校的“爱”一直保持到现在。我也是在这种环境教育感染下,早早练就了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或许,附小最成功之处,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每到国庆节布置学校的宣传橱窗、学雷锋展览室,都是大队辅导员老师给我们一些报纸、画报,由我们学生自己选材、剪贴、写解说词,最后还要当讲解员,讲给全校师生和参观的来宾听。这个优良传统,一直传到我女儿这一代,“六一”国际儿童节全校大型文艺演出,大队辅导员让她当主持人,节目表给她,她自己动手写串词,老师只是稍作修改即可。班级搞活动,三年级以上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编排,组织表演,老师们仅仅点拨引导。
小学阶段的教育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极其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师大附小给了我们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放飞自我的舞台!真的没有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多年后,我又回到这里,担任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永远感恩母校,感念恩师!
202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迎来了建校80周年校庆,而建校已67年,正在蓬勃发展的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也可以说是师大建校80年来一代代师大人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的一个生动剪影。(本文系“80周年校庆征稿”优秀作品)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