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时间2016年7月21日一早,旅行团乘坐游轮从芬兰湾的北岸到南岸的塔林观光。
塔林(Tallinn)是爱沙尼亚的首都,位于波罗的海的交通要道上。王晴导游事先告诉我们:团友们今天可以乘坐豪华游轮由北到南横穿波罗的海,航程大约2小时。想着在中学地图册上的位于北欧、那近似内陆湖的大“菠萝”可以被横穿,心里涌动着莫名的激动。不过到了海上,发觉在开始及行将结束的各半小时内,都能看到海岸线,便怀疑那“菠萝”不够大;等再查询了地图才明白,原来我们所渡的是属于波罗的海的芬兰湾,而且是芬兰湾的最狭窄处。“行万里路”需以“读万卷书”为铺垫。
塔林老城区保留着相当完好的中世纪的建筑,狭曲的街道不过两三米宽,有些地方仅能容一辆小轿车通过。一路上行,灰砖红瓦尖顶的城堡斑驳着岁月的印痕,静默地讲述着那些随时光流淌走的故事:瞭望塔上的英雄,城堡中的旧牢狱,宏丽楼角上的偷窥者塑像。为纪念那位及时发现了偷袭之敌的英雄,人们把他的名字(老托马斯)做成风向标,安装在最高的塔尖上,可以被全城人在任何地方仰望到。牢狱据说是关押有碍教化的女子的。所谓“有碍教化”,无非是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盛行时期,对自然人性的对抗罢了。爱沙尼亚民族颇为幽默,有一座以蓝色为主调的高楼,明显比城堡修建时期的建筑更晚近些。在它斑斓的、雕满缠枝花蔓的拱形歇山旁有一方柱,柱头上蹲着一位蛮有风度的绅士雕像:他灰白的卷发,虽两鬓稀疏却不乏张扬,衣著考究,姿态端庄。左手托着右肘,右手扶着大眼镜的边框,极其专注地盯着左下方的某处。王导给我们出考题:大家猜猜,这位绅士在看什么?大家给出各自的猜测:绅士么,他关注的或许不是偷袭之敌,或许有更值得他关注的焦点。按照中国人习惯的缩略词称谓,把美利坚合众国人简称“老美”,那么这个国的人就会被称作“老爱”。
爱沙尼亚人的爱还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上,一长一短的老街,一条叫长靴子街,一条叫短靴子街。长靴子街的房檐下有一只长靴子,不要误以为这是街名标志,实际上它是溜水沿,把雨水或化掉的雪水从房顶顺下来的下水管道。窗户前的一块倾斜的镜子,又成了导游的猜猜看节目。这块镜子有什么用呢?原来镜子与窗户形成的夹角视线,刚好落在了房门前,这样,窗户内的主人就知道敲门的来访者是谁。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原来这是最原始的门镜。有爱的塔林居民尽量完整地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虽然这些建筑的年岁最早也不会早于13世纪,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然而,无论是依旧在使用的尖顶房,还是沙皇时代修建的洋葱顶教堂,抑或依旧挂在墙上的不紧不慢地走着的老式时钟,相传几个世纪的老咖啡馆,凝聚时光让它们熠熠生辉,散发着岁月的温情,反而比起许多新造的所谓“历史景观”更耐品味。
一路观光,顺带参观了总理府。府邸只一座两层小楼,比一般民居稍微宽敞。大家简直不信,眼前这般朴实的奶黄色房屋的小院就是总理府么?爱沙尼亚科学院就在路边,倒还算幽深宽敞,也不过放眼便能测量出来。
有爱的爱沙尼亚并不是没有战争,这其实是一个历经火与血洗礼的国度。因其扼守波罗的海,为了争夺这个战略要地,历史上曾经战争不断。据丹麦史诗记载,公元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玛·维克托里斯(也称胜利王)率军征伐爱沙尼亚异教徒。6月15日在隆达尼斯战斗中,丹军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带有白色十字的红旗从天而降,并伴随着一个响亮的声音:“抓住这面旗帜就是胜利!”在这面旗帜的鼓舞下,丹军奋勇作战,转败为胜。此后白色十字红旗就成为丹麦王国的国旗。至今每年6月15日,丹麦都要庆祝“国旗日”即“瓦尔德玛日”。丹麦国旗被称为“丹麦人的力量”。这就是世界第一面国旗诞生的经过。现在这面国旗被砌制在堡垒制高点下面的一个小坡上。爱沙尼亚人没把当年的战败当中耻辱,反而希望以此警醒人们:战争是人类最大的灾难,无论对谁。如今,像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一样,在广场上,当地人和游客们坐在露天的咖啡馆外,尽情地享受着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此情此景下,唯祈愿战争不再发生。
晚餐后,我们乘坐来时的游轮返回,次日我们的北欧之行也即将结束。塔林之行,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
(作者单位: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