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长津湖》
建构与超越:《长津湖》的电影工业美学应用
战争的艺术是什么?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在《战争论》中曾作出论断:“暴力利用艺术与科学的发明来对抗暴力。”战争电影的出现是为了对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战争电影又天然地具备建构戏剧冲突的特质,在美学呈现方面也能够曲尽其妙,因此它作为中西方艺术的表现对象历来受到格外的重视。
但是,以往限于电影工业技术及讲述方式的客观限制,国产战争题材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都较为低迷。近年来,伴随着本土电影工业体系的日趋完善,加之观众对于中国式表达的高度诉求,成就了近年来战争题材影视创作不断升温的繁荣景象,而《长津湖》无疑是当下战争题材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电影《长津湖》耗资13亿元,聘用了全球近50家特效公司参与制作,动用了超过七万人次的群众演员,不但刷新了国产电影工业制作的标准,也带给观众以亲临其境的震撼体验——
当火焰喷涌着弥漫下碣隅里之际,当炸弹吼叫着撕裂1071.1高地时,当敌机呼啸着横扫过狼林山脉之巅时,战火带给人心灵的巨大震颤久久不息,观众全身贲张的血液瞬间涌至大脑。在未知的恐惧与真实的威胁面前,一切灵魂都会彰显出其本真的面目。战争当前,作为普通的个体该如何面对牺牲,又该如何对待使命?伴随着暴力美学下逼真的特效还原,这些直击人心的深沉思考,盘旋在每位观影者的脑际,激荡不止。
现代战争语境下的东方情感结构与表达
在中国式的战争表达之中,扣人心弦的特技场面是“壳”,普通人物在巨大战争中细腻的情感体验,才是牵动每一位观者内心的“核”之所在。
观众希望在战争电影里得到什么?正如菲利普·沃兹(Philip Watts)所言:“一座纪念碑并不是为了歌颂或庆祝发生过的事情,而是向未来的人们吐露体现这一事件的持续感受:男人和女人最深切地感到的痛苦,他们一再提出的抗议,他们不断得到恢复的斗争。”在冰冷残酷的刀光之下,在炽烈炙烤的炮火边缘,正是亲情与友情的血肉相连,反衬出了令每个人都为之动容的丝丝暖意,这恰是跨越时间长河能够将我们与先烈相互联结的关键所在。
当再次回望真实革命事迹中的先烈手迹,江姐临终前的嘱托历历在目:“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还有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写给母亲的家书:“母亲大人,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当肉体面临殒灭之际,决绝的革命志士们内心深处最无法割舍的部分,仍是拳拳至爱的骨肉至亲。
费孝通曾在剖析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关系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因此,相比于西方战争电影中时常表现战友情谊的“团体格局”,中国式的战争电影则依据本土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血缘、地缘间人伦关系的塑造与渲染。
电影《长津湖》中即为我们展示了主席对岸英舔犊情深的父子情谊,以及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三兄弟间同生共死的骨肉深情。相似的,在同样题材的电影《八佰》中,老葫芦、小湖北及端午间骨肉至亲的叔侄关系的遽然断裂,也是促使端午放弃逃跑心理而义无反顾地走向前线的重要契机。上述种种人物关系与情节的设置,都表明了当下本土导演已经触及至中国式战争讲述方式的内核。
民族英雄主义:平凡人物群像的多维度呈现
在英雄形象塑造方面,影片并未按照惯常的战争电影的“全景敞视主义”视角去遍及地观照人物,而是将镜头聚焦于抗美援朝志愿军中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连长伍千里身上:这是一位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出生入死的战斗英雄,更是一位不敢面对年迈父母渴望陪伴的眼神的游子,一位在发现懵懂的弟弟志愿当兵时语带犹豫与疼惜的大哥,一位会因为风雨同舟的战友壮烈牺牲而椎心泣血的领军者……
当然,影片在完整地塑造伍千里这一主要人物的同时,仍以十分开阔的视野对统筹兼顾的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勇往直前的七连炮排排长雷公、博学重义的七连指导员梅生、堪称爪牙之士的七连火力排排长余从戎等战斗英雄进行了群像式的塑造,进一步描绘了正面战场中群策群力的战斗图景。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七连第一、第十七、第二百二十一、第六百七十七等普通士兵的独特标识,加之名册上醒目的红色方框署名方式,更是将未出场便已牺牲的英雄们推至观众面前,构成了全片的点睛之笔。
当然,本片尚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在电影的叙事结构安排方面,温情的个人叙事与宏大的国家叙事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多导演联合执导的制度设置,导致了影片中部分剧情、画面及风格的衔接间有比较明显的割裂感。但是,就整部电影的实际演出效果来说,《长津湖》仍然算得上是一部瑕不掩瑜之作。
这是讲述中国式战争最好的电影时代。新世纪以来,自《集结号》到《智取威虎山》,再到近年上映的《八佰》《金刚川》,从愈发生动的故事讲述、不断成熟的美学设计以及层层深入的情感传递中可以看出,新的中国式战争题材电影无论是在形式、内容还是价值层面,都已经逐步走向了主流化与类型化。自《长津湖》一役,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以中国方式讲述战争方面更显得胸有成竹,也对后来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此值得特别支持与鼓励。
当然,透过电影本身,更要看到的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在当下我们以艺术的眼光欣赏战争电影之际,不能忘记曾经有很多年轻的志愿军将士们曾坚守在阵地的前沿,牺牲在前行的路上,他们才是战争电影背后真正的灵魂所在。选择在烈士纪念日上映的《长津湖》,已不言自明。
(作者系2019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