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使命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益于社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上。
敬业修德 为人师表
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从事这份职业需要敬业修德,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以进步的思想影响人,以渊博的知识教育人,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因此,当老师首先要突出一个“正”字。
“正”就是指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思想,为人正派,品德高尚。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修身篇》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扬雄在《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我们现在也常用“身正为范”来概括教师这个职业。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社会上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时时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与时俱进 学而不厌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意思是说教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教师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努力学习,与时俱进,在学识方面突出一个“高”字。
“高”是指教师应当“学而不厌”,具有渊博的知识。“打铁先要本身硬”,“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问不扎实的人就不能很好地给学生“授业”,算不上真正的意义上的“老师”。古往今来的名师,都是学术造诣很高的学者;而那些不称职的教师,则往往与其学养较差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使学生产生信赖感,进而转化为坚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可以做到用专业的语言交流,从专业的角度分析,用专业的眼光审视,以专业的态度工作,按专业的要求发展。如此,工作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反之,则进退维谷,步履维艰。
循序善诱 诲人不倦
教学是一门艺术,仅有学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熟悉一定的教学理念,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做到一个“精”字。
“精”是指教师应当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能。“授业”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任务。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授业”方面有过硬的本领。《礼记》上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太平御览》略云:“学之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大智既成,复能成就小智,犹树根生子,子复能生根,展转相生,种类不绝。……所以然者,论议言说,为人模范,师不明道,焉能解疑难也?”不精通教育理论,不熟悉教学方法,不懂得教学艺术,是不可能当好教师的。
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学习与训练。只有苦练教师的基本功、掌握教学的重要技能,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努力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勤奋工作 献身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把教育工作做好,就得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这就要求教师勤奋工作,献身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一个“勤”字。
“勤”是指教师应当具有勤奋的作风,乐于奉献。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了解学生,延纳后进,甘为人梯,处处为学生着想,勤奋工作,开拓进取。
《吕氏春秋·尊师》说:“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南宋教育家陈栎说:“今受人子弟之托,须是且以教人为急。自己事,且放缓。”当教师“能守得勤与谨二字,万万无失。”只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上,辛勤耕耘,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本文系作者在“国培计划”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培训开班典礼上的发言)
(作者单位: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