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10期 六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传承师者风范 赓续历史文脉 朝着世界一流目标不断迈进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李秉忠

2025-04-16 16:30:44

2025年,是学校贯彻落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部署的关键之年。历史文化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工作部署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育人精神、深化科技融合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实干担当奋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赓续教育家精神,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历史文化学院将以此为根本任务,以史念海、黄永年教授等“大先生”的精神为引领,全面加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创新大中小学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发展路径,打造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课堂,探索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传承与思政育人、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依托原创话剧《河山》,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大思政课”平台,将“念海史学”精神融入铸魂育人全过程。

学院持续深化“红烛精神”育人工程。2024年,赵世超教授荣获第二届“西部红烛两代师表奖”,为学院八十周年华诞增光添彩。2025年,学院将选树一批“红烛典范”的教学团队,通过“典型示范—制度保障—课程转化”的联动机制,提升教师育人效能,构建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新时代教师精神传承体系。着力引导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传承弘扬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

加快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打造“技术-学术-人才”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学院将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系统谋划“人工智能+历史学科”的创新路径,推动“科研赋能—教学变革—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加强实践性文科人才自主培育模式创新。

作为全国较早将AI引入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单位,学院自2016年起就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历史教学与研究:率先应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实现西夏文自动识别;研发的西夏文OCR系统成功拓展至中文刻本、手写古籍数字化处理,有效推进线装书、碑刻墓志等文献的智能解析,广泛应用于古典文献专业教学,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2019年学院启动古地图地名智能识别系统研发,并利用大模型将古籍文本与古地图“对齐”,重建古代道路网络并实现古地图可视化呈现。2025年,学院进一步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作开展《盛宣怀档案》数字化项目,组织校内165名师生开展《盛宣怀档案》智能标注和数据库建设,创新研发智能书信解析系统,赋能历史深度研究和史学人才培养。学院将紧紧围绕教育强国目标,坚定不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立足学科优势、发挥平台作用,探索形成高校人文学科“技术支撑—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典范,为学校数字化转型和教育现代化发展作出“历史学”贡献。

以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历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核心在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历史文化学院主动响应时代召唤,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精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人文社科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学科发展与国家使命同频共振。当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人才引领团队,团队成就学科;学科催生学派,学派生成文化”的良性发展格局。以学术原创性和系统性为导向,推动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学研究范式,强化中国历史研究的主体性与自主性。

2025年,学院将进一步围绕中华早期文明、周秦汉唐研究、历史文献、西北区域史等优势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中国青铜文明研究为突破口,培育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产出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围绕区域国别研究,打造高端智库平台,为国家提供高质量咨政报告;依托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两个国家一级学会,以及以《唐史论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北民族论丛》3种核心期刊领衔的10种主办刊物,打造高水平学术平台,汇聚学界精英,探索学术前沿,共同推动中国历史学发展。学院将持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服务国家社会,彰显历史学科国家队的担当和作为。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交汇点上,历史文化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守“以史育人、以史兴学、以史报国”的使命担当。秉持“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发展理念,学院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大思政课”为牵引,构建更具时代感、实践性与文化深度的思政育人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学科研,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字史学创新高地;持续以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全力推进历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历史学科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