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13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什么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作者:孟柯

2025-06-10 20:08:03

当下,我们似乎总是喜欢给不同的人群分类,贴上不同的标签。和大多数硕士生一样,我是一名“00后”。或许,我们的身上曾被贴过不少的标签,例如“佛系”“躺平”“脆皮大学生”等等。但事实上,什么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我想,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去寻找答案。

100多年前,17岁的毛泽东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向他的父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当时,很多青年人在求学的过程中,都喜欢谈志向,有的人想做军事家,有的人想做教育家,有的人想要实业救国。但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志向,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自此,他踏上了艰难执着的求索之路。1936年,在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曾对斯诺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毛泽东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没有远大理想,能不能志存高远,决定着青春的成色与分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立志容易,成志难。80多年前,有这样一群青年人行进在长征路上——红34师师长陈树湘和他带领的战士们。当队伍进行到湘江的时候,需要有人去担任后卫,掩护主力过江。在当时的情况下,担任后卫也就意味着牺牲。然而,在明知九死一生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浴血奋战,以近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完成了掩护任务。在关键时刻,年轻的战士们挺身而出,以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至于在当地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年轻革命战士,不仅用信念、更以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想要担当起重任,还要能吃苦。50多年前,在陕西省定边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年四季肆虐的风沙,长期困扰着当地群众。生活在这里的石光银从16岁起,就与乡亲们一起踏上了造林治沙之路。从决定治沙的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在沙窝窝里吃一辈子苦的打算。为了方便治沙,他举家搬迁到了风沙最大的地方,和7家农户一起扎进了茫茫荒漠之中。树种到哪里,人就住到哪里。一捆捆树苗全靠人背,一走就是几里地;吃的是风吹干的黄馍,喝的是沙坑里的浑水。50多年过去了,石光银付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25万亩毛乌素沙漠上成功植树5300多万株,彻底改写了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2021年6月29日,在《忠诚赞歌》激昂的乐曲声中,石光银戴上了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能不能吃苦,敢不敢吃苦,懂不懂吃苦,是青年人锤炼自身本领的磨刀石。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些人和事有些遥远,但在我们身边,同样也有着令人动容的故事。2023年高考结束后,祖国西南边陲的一所边疆民族地区中学——云南临沧一中火了。该校在当年高考中有20人进入全省前50名。同一时间,我校云南省校友会会长向学校发来喜讯,分享了师大青年为这所学校作出的贡献。带着几分好奇,我联系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在临沧一中任教的马林森学长。从他那里,我了解到这样一群师大青年。毕业时,他们放弃了大城市里更高薪的工作待遇和更优越的生活环境,选择回到地处西南边陲的大山深处任教。那里,教育资源稀缺,但他们坚信,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是需要知识的光芒。面对人才和师资的流失,他们挑起大梁;面对教育改革的难题,他们义无反顾。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奋斗,该校一本上线率从21%提升到了94%。10余年来,20余名师大青年参与了也见证了这所学校从办学质量连年下滑,到转型为云南省教育品牌的奇迹。在该校任教的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毕业生王晓明老师自豪地说,这些同事里不少人都是他曾经带过的学生。他们从“师生”到“校友”,再到“同事”,一届又一届的师大人赓续着教育报国的情怀。奋斗是青春最耀眼的底色,把“永久奋斗”定格为人生的总基调,会成为我们青年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青春理想,但胸怀“国之大者”却是不同时代里有为青春的共同基调。80余载中,传承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代代师大人的青春模样。我想,像夜空中一颗颗或明或暗的星星一般,认真地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辉,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去做那个比昨天更好的自己,朝着新时代好青年的方向日积跬步,就是我们“00后”青年人最好的青春模样。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