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云肩、簪花、折扇……创意满满;
绿荫、操场、恩师、同窗……情谊浓浓;
盛夏长安,万物明秀,漫步在陕西师范大学,身穿学位服的学子们流连于繁花茂林间,定格一幅幅毕业即景。
今年,我校9400余名毕业生从这里出发,去基层、去西部、去远方、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崭新的青春答卷。
首届“优师”: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未来我一定用心陪伴每一个孩子成长成才。”数学与统计学院“优师计划”师范生吴璟辉说。大学期间,吴璟辉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深入了解中西部乡土社会、与名师面对面,看见了很大的世界。毕业离开西安前他满心依恋,特地又上了一回城墙,咥了一碗羊肉泡。从古都的繁华里转身,吴璟辉就要奔赴2500公里外的新疆奇台县从教。县域最北边,就是中蒙乌拉斯台口岸,“在奇台,抬头就能看到满天的繁星。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守护好那里,更要带领他们走向广阔的未来。”
2021年,我校招收语、数、外三科共150名首届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四年间,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制创新培养体系,开辟了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的一块全新“试验田”。如今,收获的季节,他们长得像关中平原的麦穗一样金黄饱满。
时间拨回到去年秋天,“优师计划”师范生们正拔节成长。外国语学院青海姑娘巨晓菁到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实习。当“00后”老师遇见“00后”学生,课上有角色扮演沉浸式阅读、趣味词汇PK赛,课外有vlog拍摄、舞蹈展演……实习三个月,这位“六边形”准教师和学生之间结成亦师亦友的深深牵绊,指引她毕业后回到日夜流淌的湟水边,去滋润那里的教育土壤,“当老师,要教书更要育人,要用心去教,用爱去育,和学生一起发光、一起成长。”
“首届‘优师’是‘探路者’,得给后面的学生打好样。”我校招生就业处崔萌筱老师说。为协同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工作,学校早早做好了准备。哪些省份、地区、学校有“优师”招聘计划?首届“优师”的就业“路线图”,在一通通电话、一次次调研中,被从无到有画了出来。一份实时更新的“2025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履约范围表”和“2025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供需对接汇总表”,成了精准指导学生求职的“指南针”。
大三开始,文学院“优师计划”师范生曹育玮在就业中心做助理,同时也开启了自己的求职之路。在学校举办的“职场有道”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有话职说”职场榜样与青年学子对谈等活动中,师大校友现身说法,将基层奋斗的火热图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学弟学妹们听,点燃了曹育玮的勃勃雄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去基层,就是要把那里的教育‘热土’变成‘沃土’,为乡村振兴、教育公平贡献力量。”未来,他将在安徽颍上第一中学开启躬耕之旅。
卓越“公师”:接力奉献西部基础教育
四年前的盛夏,姐姐拿到毕业证,付博收到录取通知书,两张证书上印着同样的字迹——“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生”。从甘肃到陕西,链接姐弟俩的,是同一个闪闪发光的教师梦。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第三届陕西高等学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决赛现场,付博身临其境的“主客问答”,让东坡先生千年前夜游赤壁的况味在如今的三尺讲台鲜活重现。半年刻苦备赛,积淀了付博的从教底气,“创新思路、打磨课件、练习板书、把握节奏……一堂好课,真要掰成一分钟一分钟来琢磨。”同理,大学四年付博努力过好每一天,日积跬步,终至千里。毕业之际,他稳稳接过姐姐的接力棒,踏上了回兰州从教的列车。
去年秋天,来自宁夏的计算机科学学院公费师范生蒲鹏远赴厦门集美中学实习。初中计算机课上,学生们自主编程,机器人当场完成指令。“向左转,蹲马步,行进3米”,指令完成的瞬间,孩子们兴奋地呼喊,蒲鹏却陷入深思,“这样可触可感的智能机器人教学资源,在家乡宁夏是没有的。”最近,签约银川市第九中学的蒲鹏正在恶补人工智能知识,“日后一定要在九中开设数智社团,让我们西北的孩子也能触到技术变革的时代浪花。”
“不熄灭的,是红烛之光,映照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无止境的,是师范之志,书写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6月25日清晨,伴随激昂的乐声,一面鲜艳的旗帜飘扬在陕西师范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的舞台上。校党委书记李晓兵将这面凝结着使命和理想的旗,亲手交到今年赴西部就业的学生代表手上。公费师范生郭世娟,就是我校今年3400余名赴西部就业的学子之一。
郭世娟,云南临沧人,今年签约高中母校临沧一中。自2011年首届国家公费师范生毕业至今,她是第22位到该校工作的陕师学子。十余年来,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付出非凡的辛劳,为临沧创造了一个个教育奇迹。今年高考成绩刚刚公布,我校首届公费师范毕业生王晓明带的班上有4名学生成绩位列云南省前50位。
临沧,只是一个缩影,放眼望去,陕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培养的近30万名毕业生都默默扎根西部教育事业,守望相助、接力奉献。“加入‘西部红烛’的行列,在前辈的带领下扎扎实实学本领!”郭世娟已经做好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准备。
壮志青年: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六月底,毕业生离校的身影络绎不绝。临别之际,长安校区D1-236宿舍生命科学学院的四个大男孩难得停下忙碌的脚步,相约在两校区地标建筑前一一打卡拍照。自从去年秋天宿舍的黄梓昊保送北京大学硕博连读以来,这个“学霸”宿舍捷报频传——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全员上岸!“早起的给大家当闹钟,保研的给考研的模拟面试……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我们宿舍的相处之道很简单。”黄梓昊说。
在去年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舞台上,黄梓昊讲述着自己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科研理想,夺得金奖而归。一年后,他和室友们都梦想成真,“做科研是我们共同的志向,希望我们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从古都西安出发一路往南,乘飞机换火车再坐大巴,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生陈若航到达位于云南南部边陲的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元阳县,卸下大包小包,忙着办理入职。
大学期间,迎接新生、线上支教、社区科普、大会志愿者……处处活跃着这位彝族小伙热情的身影。“做志愿这件事会让人‘上瘾’,每次帮到别人都很有成就感。”如何让这份内心的满足可持续发展呢?陈若航想到了家乡,想到那里温暖的河谷、亲切的乡音、散落在山头的乡亲们,“考选调生,去基层,为人民服务!”心中有理想,行动有力量,如今业已圆梦的他对未来充满期待,“我要多学一些彝话和哈尼话,好和村里的老人沟通,还要发挥新闻学专业特长,讲好我们元阳百姓的故事。”
“小爱同学,空调温度调低两度。”计算机科学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毕业生姬广昊是名副其实的“米粉”,也是一个“技术控”。研一开始姬广昊就锚定了自己的求职目标——“深耕计算机行业,用技术创造更多可能。”学习核心课程、坚持LeetCode刷题、熟悉编程语言、反复模拟面试……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求职场上姬广昊从容自信,很快就和自己的“心头爱”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双向奔赴,“相信我能与志同道合的人在小米一起践行用科技改变生活的使命。”
近年来,人工智能浪潮呼啸而来,善于规划的姬广昊为自己画好了未来蓝图:短期聚焦技术学习与应用,中期专精AI+相关领域并探索创新应用,长期致力于AI普惠化,让技术真正造福大众。
“今天,学业有成的你们从母校起航,到祖国大江南北去建功立业,去担负起历史赋予你们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惟担当者进,惟奋斗者胜,惟创新者强……”毕业典礼上游旭群校长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陕师学子们载着师友的期待、母校的盼望、时代的使命,扶摇直上、且行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