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校园里有西府海棠跟垂丝海棠这两个不同的品种。大家来闻一闻是不是真的‘无香’?”
“别担心,靠近些,植物可没这么娇气!”
用文学的钥匙,打开植物有趣的灵魂——这是生命科学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邓莉娟赋予植物科普的独特魅力。在她眼里,草木不再是沉默的标本,而是承载着故事与诗意的鲜活生命。
邓莉娟对植物的炽热情缘,萌芽于高中语文课上的一场“美丽误会”。同学笔下,春日校园的紫荆花“小小地密集地开在老枝干上”。然而,在邓莉娟的认知里,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的“紫荆”,花朵是硕大而舒展的,从未在校园里瞧见过。一番交流探究后,谜底揭开:“紫荆”与“洋紫荆”原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这场小小的辩论,激起了她对植物分类、形态与学名奥秘的浓厚兴趣,从此踏上了一条绿意葱茏、繁花似锦的路。
“把植物当成朋友,就一定能记住它的名字。”初识一种植物后,邓莉娟会立刻查阅资料,将它的特征刻入脑海;再遇时,便是“老友重逢”,不断强化记忆的纽带。在相伴成长的岁月里,她凝望着这些“朋友”春天萌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落叶。“哪怕很细微,只要看到它的生长变化就会很开心。”她说。

邓莉娟
热爱,从学习延伸至讲述。本科期间,邓莉娟成为学校“药植之旅”的随行讲解员,带领同学们穿行于花木间。她孜孜不倦地搜寻关于植物的新奇巧思,形容水杉的叶子“如轻盈的羽毛,片片舒展”,其果实则“似精巧的方形小球”;讲述枇杷时,揭秘道“川贝枇杷膏的灵魂原料,是精心去毛的叶子,而非甘甜的果实”;看到木香花便说“香气袭人的木香花,正是歌中传唱的‘七里香’”……听她的讲解,大家常常会发出恍然大悟的一声“哦——”。
本科学中医药学的邓莉娟,清晰地意识到:“我的热情在植物本身,而中药学的核心更偏向化学与药理。”于是,考研时她毅然选择跨考植物学方向,成为陕西师范大学和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硕士生,踏上了更纯粹的寻“绿”之旅。
读研期间,邓莉娟的脚步走入草木深处、更深处。她重操讲解员旧业,带着本科生漫步校园,向他们介绍那些她熟悉的“老朋友”,让晦涩的植物知识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迸发生机;她前往秦岭腹地野外实习,在子午峪的潺潺溪流间,跟随导师牛骏峰副教授俯身辨识陌生的蕨类精灵;她还远赴西藏科考,跨越山峦,翻过垭口,在海拔4800米处惊叹低矮的草本生命于高寒之地斑斓绽放,“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的坚韧尽收眼底,心里自然会升起一股强烈的敬畏。”
研究压力繁重,实验日程紧凑,邓莉娟所在的课题组氛围轻松温暖,组员们见面总关切地问:“实验怎么样了?分离出来了吗?曲线怎么样?”热爱植物这件事抗住了科研枯燥的打磨,琐碎繁复的实验于邓莉娟而言并非负担,“做与植物有关的实验,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
植物不仅是邓莉娟的研究对象,更是她心灵的知音。如何记录下它们,邓莉娟自有办法。闲暇时,她爱扛起相机穿行于绿荫光影间,“看到光与影温柔地洒落在植物身上,会让人内心充满喜悦和力量。”此外,她还借助文字让瞬间的感动变得隽永,让一己的热爱感染更多的人,“摄影能定格眼前的美好,留存世间已有的风景,但文字能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社交媒体上,邓莉娟常常发布充满诗意的“植物小记”:为傲然绽放的高盆樱桃写下“花不迎春冬自俏”,为层林尽染的红枫题咏“霜色染层林”,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每一次与植物的邂逅。她还当起了自然博主,借助去年网络上大火的“花开有时”日历,将上面366种植物的故事一一娓娓道来,其间流淌的淙淙诗意让网友们纷纷驻足。“分享的过程也是梳理和凝练知识的过程,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大家也能爱上大自然。”邓莉娟说。
邓莉娟设计制作的自然文创
如果你是邓莉娟的好朋友,大概率很幸运,会得到一份她亲手设计的“限量版”礼物——植物书签和明信片。其中一张书签的正面,盛开着她的挚爱——绿绒蒿。那朵摄人心魄的花儿,倔强地绽放在高原流石滩的荒凉碎石间。书签背面,是她为这株高原精灵搭配的诗句:“不与群芳争艳色,一抹湛蓝映碧空。”植物与文学,在书签的方寸之间完成了灵魂的对话。
时光流转,毕业的钟声敲响,邓莉娟即将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无论未来走到哪里,闲暇时光我一定会去寻找植物园,或是去周边的山野徒步,继续与草木为伴。”植物科普的梦想也会继续延续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依然能在某个公园,组织一场小小的线下植物讲解。就十几个人,安静地围着一棵树,听听它的故事,那感觉一定很好。”
邓莉娟,用镜头捕捉光影中的花朵,用文字唤醒一片叶的名字,用心倾听植物生长的声音,用语言让许多人开始抬头看树、低头识花。成为草木的知音,以诗意的方式链接自我与世界,她正默默地,把一份热爱过成生活的模样。

邓莉娟设计制作的自然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