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健
本期策划 贾 举
从盛夏至初秋,暑期悄然而过。回顾这段时光,师大校园并未沉寂,图书馆里书页翻动声细响连绵,夜晚实验室的灯光依旧通亮,国际前沿的学术碰撞激荡不歇,青春的脚步奔向祖国边陲、踏上三秦大地⋯⋯陕师大人以奋进之姿,在2025暑期用行动诠释着“时光不负耕耘者”的信念,为即将开启的新征程积蓄澎湃动能。
科研攻坚 描绘未来
走进校务楼,宁静的走廊不时传来敲击键盘、打印文件的声音。各部门老师们轮流坚守岗位,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今年暑期,学校全面启动“十五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份发展规划,凝聚着全体师大人的智慧。目前,我们正在面向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意见建议,组织全校教学科研单位总结‘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荣华介绍。
“假期更加安静,很适合读书写作。”历史文化学院柳德军教授坦言。这个暑假,他前往甘肃省档案馆、图书馆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市档案馆,搜集、抄录、整理珍贵档案资料和地方文献,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半成品”论文,“从选题到史料到结构再到方法,比较理想的学术成果往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长时间沉淀。”当然,科研之余他还不忘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健康的身体、心理、学术,三者应该是同步而行的。”
7月30日—8月6日,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柴云鹤买好暑期往返家乡黑龙江的机票,“将整个暑假压缩至仅仅一周,就是为了多争取时间推进实验,为毕业论文的数据支撑打好基础。”留校期间,从早8点到晚10点半,看文献、做调研、做实验,柴云鹤所在的分析化学实验室总是灯火灼灼。“目前我正在做生化分析与诊断方面的实验,探究检测抗原抗体的便捷方法,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为医疗事业作出贡献。”柴云鹤说。
“如何从认知AI到会用AI、从技术旁观者到跨学科参与者?”今年的第十六届本科生国际暑期学校聚焦全球前沿知识,吸引了近200名本科生踊跃参加。来自法国普瓦捷大学、匈牙利塞格德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子们带来涵盖历史、地理、人工智能、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原汁原味的国际课堂,深度启发学生迈出变革步伐,思考学科交叉融合及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浸润 师道传承
银龄挥毫传师心,青春执笔承墨香。暑假伊始,我校第19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开笔。今年参与书写的老先生平均年龄73岁,年龄最长的已83岁高龄。“为了呈现更好的书法效果,老先生们日常坚持练习小楷,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力求每一份录取通知书都字体规范、结字舒展、充满温度。”已经连续10年组织并参与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上官养志老师动情地说。
与此同时,我校第十届“悦临书法经典”临摹打卡、第十届“悦读暑假,走近经典”本科生读书会、第六期“吟诵经典承古韵,风华正茂展新声”等活动,也纷纷如约而至。书法打卡活动中,370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扎根生长。读书会上,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哲学学院丁为祥教授分别带领千余名学子解锁《资治通鉴》和《孟子》,穿透文字感悟思想。吟诵活动中,700余位参与者用声音诠释经典,体会李白的豪迈、李清照的婉约、苏东坡的豁达⋯⋯
“欢迎1995届毕业生回家”“欢迎公费师范生同学回校学习”,两条醒目的横幅分别悬挂在校园主干道上。在1995届毕业生“毕业30年校友返校日”联谊活动当日,各院系校友们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师大校园,同忆师大岁月。30载岁月悠悠,曾经的少年如今已花白了头发,一起叙同窗深情,看母校新颜,总有说不完的话。
3700余名公费师范毕业生也在这个暑假返校,进行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文学院欧阳昕和自己的表姐朱璐荷结伴而来。共同的教师理想,指引着姐妹俩携手追梦。“重返校园,久别重逢的好友、热情的宿管阿姨,都让我们感到瞬间回到了‘家’”。暑期十几天的学习,是欧阳昕的“充电”之旅,“期望学习完成后再能量满满地出发,走好为师之路,写好人生篇章。”
知行合一 绽放青春
盛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气候宜人、空气澄澈。伴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为期21天的陕师大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暑期成长服务班在这里开班。远道而来的陕师青年为100余名戍边人员子女开设规范汉字书写、少儿围棋启蒙、少儿创意绘画、少儿舞蹈基础等兴趣班。“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依依不舍,我们和当地小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我校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辛叶说。在支教前的这个暑假,她参与协助成长服务班和当地教体局的工作。未来一年,她将在金平八一中学支教,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用一年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暑期,我校学子走出课堂,在实习实践中触摸真实世界,共有30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万余名师生走出校园,奔赴全国28个省(区)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其中300余名学子赴7省边境县开展实践交流活动,200余支团队开展“青春祖国行”主题社会实践,追溯红色记忆,传承中华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观察国情民情。在三秦大地上,24支重点团队深入开展“新发展理念在陕西”专题社会实践,百余名青年师生奔赴延安开展“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专项实践,37名青年学生开展政府见习工作,在社会大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
陕西师大、华东师大、延安大学45名师范生共赴“从石库门到宝塔山”红烛研学,从杨家岭到碑林,再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感悟延安精神,聆听长安文化,重温建党初心;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50余名本科生开展中国地理综合实习,分赴西安、烟台片区,从秦巴山区到黄渤海之滨,脚步所至皆是课堂;国家安全学院89名本科生奔赴政府机关、法院、边检总站等单位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化学化工学院近70名学子走进山东京博、优露清等企业开展岗位实习⋯⋯
提升改造 倾情奉献
今年暑假期间,我校后勤部门抗高温、战酷暑,大力改造提升基础设施,积极为师生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全力保障假期校园正常运转和新学期顺利开学。
暑假伊始,后勤部门即对阳光苑榴花餐厅及室外管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翻新后的榴花餐厅不仅能够满足师生的日常餐饮需求,还可以支持学术研讨、小型展演、读书沙龙等活动,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知识共享与协作创新空间。雁塔校区小粉楼9-11号楼重焕新颜,温馨的木屋架与现代灯光完美交融,经典的红砖墙与真石漆相得益彰,三色护眼灯、温馨护墙板、断桥铝节能窗等贴心配置,为这座老建筑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保障暑期基础伙食供应的同时,后勤部门持续丰富菜品供应,引入多家知名餐饮品牌,全面优化餐饮品类结构。“食安码上办”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建立快速响应、闭环处理的问题沟通渠道,让师生就餐体验更加舒心安心。
后勤部门细致排查修剪高危树木枝条,消除“头顶隐患”;系统推进绿化科学养护,提升校园绿化品质;全面开展蚊媒专项消杀,降低病媒传播风险;实施人行道路口缘石坡道无障碍微改造,方便轮椅和推车通行;汛期前及时清理楼顶屋面杂物与雨水管口,确保排水畅通。走进雁塔校区,翻修一新的校门巍然屹立,重新描红的校园文化景观石焕发新彩,新增设的校训标识熠熠生辉,移位后的美团外卖柜更加安全便捷。
此外,逸夫传媒教育楼、文津楼、格物楼等建筑通讯基站机房顺利完成更换施工,雁塔校区部分楼宇多处增设室分天线,实现移动信号全面覆盖。长安校区教学区新的市政电源“177师大线”正式通电运行,雁塔校区地下管线勘测顺利推进,实现数字化管理和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