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17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授学悟道 点化人生

作者:李重洋

2025-09-15 17:33:22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有什么区别,就像夜幕降临才能看到星光,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会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当我们翻阅这个时代的书页,便会清晰地看到星芒闪烁留下的注脚。但璀璨的星体并不是遥不可及,他们的引力掀起的涟漪会带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2021年秋天,我所在的班级有幸到房喻老师的实验室。初见房老师,一种和蔼慈祥的长辈的感觉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景象也使我心头一震,只见实验室走廊墙上挂满了学术论文、发明专利、感谢信件。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自己引以为傲的爆炸物探测器的发展历程,20多年坚守深耕,房先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深深打动着我的内心。我迫切地想多了解房老师一点,与他再近一点。

后来听了房老师的故事,上世纪远在欧洲求学的他心系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在博士后研究工作完成后婉拒了国外科研院所的邀约,重返周秦故地的师大校园。归国以来,房喻教授数十年如一日,主持研制爆炸物、薄膜荧光传感器和探测装备,深入凝胶推进剂和高能量密度材料的研制,不计回报地为解决相关“卡脖子”技术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深入了解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渐渐清晰起来。不久之后,房喻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0余载授学悟道的经历、上万小时的苦心钻研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何其自豪,自己所在的学院诞生了学校首位“本土”院士;何其有幸,能与先生有过此般初见。

房老师常说学科对于人的塑造能力是极强的,化学可以让人拥有周全缜密的思维方式、不惧失败的探索勇气和开阔广博的独特视野。在化学专业长久的学习中我也不断在思考,我扎根的学科赋予了自己什么。概括而言,化学世界的探索历程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活动次序,也体现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实验证明→修正凝练→应用发展”的认识过程。可随着学习和思考的深入,我发觉其实化学中充斥了许多模棱两可甚至看似相互矛盾的事实,比如没有绝对的酸与碱,没有统一的理论能解释所有物质的结构……脑海中不断建构的思维方式让我明白:化学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使我清晰地认识到物质世界中的课题不像试卷上的单选题只有一个答案,而是像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一样没有纯粹定性的判断,也没有唯一的解决路径。这便是化学带给我最为宝贵的财富。不论是在化学世界中探索,还是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一定不能局限在二元对立的观念中——只知对与错、是与非,而要用多面观念去审视每一个客观事实、谋划每一次应对措施、领悟每一回经验教训。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我学会了与复杂握手言和,也学会对未来说“别怕”。相信携带着“变化之学、中庸之道”的自己,在未来探索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能够更从容自信地应对困难与挑战,无畏前路,战胜鲸波。

房老师曾说,要把学生当孩子带,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少一些严苛的要求,多给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但也不能沦为放任不管的溺爱。在与房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他所说的话。作为卓越教师实验班的一员,我很幸运进入房老师的实验室从事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工作,并有机会向他汇报实验工作和项目进展。记得有一次他在实验室跟其他老师讲,“本科生的事情很重要,我们要重视与他们的交流。”房老师从未给我们“00后”本科生张贴过任何标签,认为年轻人代表着创造力和未来的希望。即便他早已取得很高的成就、踏上很高的平台,仍打心眼里平视我们每一位学生。房老师的教诲简单而深刻,他平易近人的个性、循循善诱的教导、爱生如子的姿态,都给了我许多思考的火花,使我对卓越教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卓越”二字,是对教师“卓尔不群,越而胜己”的期许,但不能仅用“学识扎实”“课堂高效”等可量化的条目评价。在我看来,卓越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要有致力报国的教育情怀与理想信念,要将“桃李满天下”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立志通过坚守教育事业报效祖国,切身体察学生急难愁盼。坦率地讲,每一位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而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老师在成长路上的引领与帮助。如果一位老师只是为了拿到薪水而周而复始地照本宣科,于其自身会觉得工作枯燥乏味、虚度光阴,对学生而言更是阻滞成长、贻误未来。

如今,我已如愿成为一名教师。但我深知,初登讲台的我距离卓越教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记得我也曾是校园里嬉笑打闹的少年,而如今曾经看不懂的疑难题目也已成为信手拈来的典例。教育切忌急功近利,这就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育事业,将青涩与懵懂尽快转化为担当与使命,用更加成熟稳重的姿态去面对学习与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回想自己求学路上遇见的一位位老师,从章竹君先生“学生的事情比天大”到房喻院士“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再到张莎莎师姐“成为像我老师一样的老师”,我仰慕的师者榜样传承赓续,生动诠释着陕师大“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品格。我也将坚守教育战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学着我的老师教我的样子,在工作岗位上传递爱心与勇气,让青春的灵魂跃入人海闪闪发光,让下一代有勇气插上梦想的翅膀,在平凡而不凡的讲台上哺育万千桃李。

(作者系我校2024届公费师范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