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至19日,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与我校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俄罗斯中东欧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参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刘作奎研究员,我校副校长任晓伟,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盛发研究员分别致辞。学术交流环节,与会学者围绕“二战、苏联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俄国史料、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展现了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学术传承与研究活力。
(通讯员 涂斌)
◎ 10月20日,由我校哲学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动态逻辑国际研讨会(DaLi 2025)在长安校区举办。校长助理袁一芳,本届会议主席、葡萄牙米尼奥大学Luís Barbosa教授,国际哲学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刘奋荣教授、Luís Barbosa教授及阿姆斯特丹大学Alexandru Baltag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会议期间,荷兰皇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欧洲科学院及国际哲学院四院院士范丙申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Sonja Smets教授等10个国家的30余位知名学者围绕“实现推理因果关系的PDL框架”“数据交换的动态逻辑”“准一致性与程序逻辑”等前沿课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生Wouter J. Smit荣获最佳学生论文奖。
(通讯员 兰欢)
◎ 10月25日,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四史”分教指委2025年年会暨“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论坛在我校国际教育大厦召开。教育部“四史”教育思政课分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我校副校长任晓伟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高校“四史”教育思政课分教指委委员,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通过交流教学经验、梳理教学方法等路径凝聚思想共识,为加强高校“四史”教育思政课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 王秋智)
◎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数字治理多学科论坛暨“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治理:知识、技术与能力”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会议由社会科学处和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会议倡导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多学科知识,聚焦数字公共治理开展创新研究,吸引了来自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余位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治理的知识与创新”“数智时代应急管理‘有的放矢’方法论”“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通讯员 王灏)
◎ 10月17日至18日,由我校与西安市高陵区人民政府主办,高陵区教育局承办的“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背景下的课堂课程变革”研讨会在高陵区举办。我校副校长任晓伟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旨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与形态创新,共话面向未来的教育。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方向,围绕理论前沿、技术应用创新、实践路径探索三大核心维度,采用主旨报告、AI赋课展示、专家诊课、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与未来前景。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监事长杨念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王欢、《中国教育学刊》编委会副主任马宪平、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冯恩洪等知名教育专家作主旨报告。
(通讯员 仉天聪)
◎ 10月24日至26日,由我校哲学学院、哲学书院、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主办的“关学与宋明理学”工作坊(第一期)“张载与宋明理学的奠基”在我校长安校区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长安,共同探讨交流张载关学与宋明理学的价值与意义,推动对张载关学与宋明理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山东大学沈顺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常新教授、我校哲学学院许宁教授、厦门大学谢晓东教授、兰州大学张美宏教授、西北大学魏柏麓教授作主旨发言。参会专家学者围绕“张载与中国思想的气论传统”“张载哲学中的人性论与形上学”“张载哲学的理论建构”等6个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通讯员 江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