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间长出小蘑菇,树干换上限定抹茶皮肤,连大雁塔也渗出层层潮晕⋯⋯“问西安‘晴’为何物,直教人鞋袜沾湿”,今年秋天,确实有点不一样。
入秋以来,古城西安多时雨水连绵不断,最长连雨达39天。为什么今秋雨水这么多?面对师生普遍的疑问,我校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邢莉副教授解释道,“秋季到来,西安受我国西部地区华西秋雨的影响,通常会发生持续性降水,也称秋淋。一般来说,秋淋始于9月止于10月,但今年的秋淋早在8月底开始,直到10月底才趋于结束。”那么这轮超长秋淋的背后,究竟藏着哪些“推手”?
“这其实是冷暖空气‘军团’在空中较量。”邢莉形象地比喻道。首先,9、10月间拉尼娜现象(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到了衰减期,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强,位置更偏北,将丰沛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内陆。与此同时,来自北部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两股气团在北方多省上空‘交战’,两方势力互不相让,就导致了降雨的不断延续。在陕西,高压外围携带的水汽碰上高耸的秦岭山脉,不得不爬升,形成上层更厚的云层,又给降雨注入了催化剂。”由此,降雨带稳稳地“锁”在我省上空,西安降下连续秋雨。
晾不干的衣裤、放不下的伞、灰沉沉的天色、赶不走的寒意⋯⋯久不见晴,道路湿滑,气温大幅下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对师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带来了一定的考验。面对这个不一样的秋天,师大人也调整了生活节奏,解锁了别样的日常。
去自习室的途中,雨水淋湿了赶路的裤脚,却让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向申博邂逅了别样的惊喜。“以前骑电动车穿梭校园总是匆匆忙忙,雨天走路倒让我慢下来了。”走路间歇,他常常用镜头捕捉雨中的诗意:落叶为小径织就锦毯,雨珠在叶尖悬成珍珠,窗台边常有蜗牛做客⋯⋯周末在西安城墙边,他还发现了难得一遇的“奇观”,“矗立了千百年的墙砖夹缝里,竟然孕育出新生命!这朵瑰丽的紫色小花,仿佛也唤醒了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力。”
“健身房漏雨维修,在室外又不便锻炼,运动计划可不能‘搁浅’。”连雨天气阻挡了文学院2024级本科生杨涵前往健身房的脚步,却难以阻碍她热爱运动的心,位于九楼的宿舍成了天然的“训练场地”。用爬楼梯代替坐电梯,在床上练平板支撑,跟着线上课程练核心,“听着雨声,反而比在健身房更专注、更解压了。”
雨天的校园诗情画意,向阳花房却难以“向阳”。向阳心理协会实践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本科生刘诗琪介绍,“阴雨天花盆易积水,植物易烂根,值班同学需要勤倒水、多关注。”同学们还结合西安连雨天气,增购了百合、青香木、一帆风顺等更适合湿润环境种植的花木,令花房焕然一新,“这次连雨为花房积累了更多应对不同天气的经验。虽然雨还在继续,但花房依然葱郁,依然是同学们舒缓心灵的净地。”
沥沥秋雨让校园添了湿意,更添了诗意。停阴不解的日子里,师大人学会与雨为友,在潮湿中寻找温暖,在不便中创造可能。霜降一过,阳光终于再次洒满校园,那些被雨水浸泡过的日子,也像一页页写满诗的日记,被珍藏在记忆深处。闲听雨眠、坐看花落,烟雨长安依旧一片锦色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