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20期 三版:专题报道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从古韵到新篇:师大诵声扬 经典咏流传

作者:本报记者 周健 学生记者 黄冰舞月 何睿轩 秦梦圆 朱玥涵

2025-11-01 08:18:5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诵声顿挫,曲调古雅,步伐铿锵。10月18日,在我校承办的第十五届“古韵新妍”海峡两岸大学生古典诗词联吟大会上,两岸10余所高校的师生齐聚长安,我校秦风诗社的同学们用一曲《诗经·秦风·无衣》吟出了两岸同胞的深情。源自中华文脉的“绝唱”让热爱吟诵的青年心手相连、热泪盈眶。

近年来,从诗意盎然的古韵吟诵,到日常萦绕的琅琅书声,再到全国舞台上的诵读亮相,经典的力量,正经由青年之声的传诵,在师大校园落地生根,在学子心间开花结果……

让古诗词“活”起来

长安,中国诗歌的“精神原乡”。

云栖悠悠终南,书香漫漫雁塔,浸润于长安诗意中,师大校园亦成一片文化乐园。记者了解到,学校早在2007年便成立心庐诗社,常有三五师友乐游作诗、承古风雅。“诗咏言,歌咏志,为何不将诗歌吟诵出来,让更多人听到呢?”一次偶然的吟诵活动,激活了诗社的发展灵感。2013年,心庐诗社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转型成立秦风诗社,锚定经典吟诵与地域文化,开启薪火相传的新使命。

“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许多以诗词为内容的歌曲、吟唱极为流行。”但在诗社学生负责人晏婧雅看来,吟诵有着更为淳厚的魅力——“吟诵不是简单的‘唱歌’,而需要了解诗词的平仄与韵律,追求诗歌古调与原味的现代重现。”每次编排节目,诗社同学都会根据《平水韵》韵脚及“平长仄短”规律,编排出最契合声律的吟诵曲调。

诗社今年首次筹备“古韵新妍”联吟大会。来自学校各学科专业的社员们,从仲春一直排练到深秋,从平仄到气息,从队形到舞蹈,从服饰到配乐,一遍遍磨合修改。数百小时的沉浸与热爱,最终凝结为短短11分钟的吟诵,为千年诗意注入了当下的活力。

口耳相传,诗以行远。在学习吟诵之余,秦风诗社还努力将穿越千百年的经典之声传向更多更远的地方。定期开设“吟诵小课堂”,面向全校师生普及吟诵知识;走近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手题银杏叶书签、中国—拉美诗会等活动现场,在多样文化交流场域唱响古韵新声;带着《关雎》《蒹葭》等吟诵作品走出校园,走向城墙、社区、中小学课堂,让更多人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近年,诗社还专门成立传媒部,在网上开垦出新土壤,用图文、视频等新形式孕育出古韵的新枝丫。“我们想借由吟诵,让诗真正‘活’在现代人心间。”传媒部胡馨月同学说。

“在西安,在师大,我们的文化资源永不枯竭。诗中长安、地域方音、霍松林等师大前辈的文化遗产等等,都是我们亟待挖掘的富矿。”面向未来,诗社指导教师、文学院李军亮副教授满怀期待。

把经典读进生活里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清晨7点半,师大学子齐立图书馆前,琅琅书声清朗悠远。无关四季、何分晴雨,迄今9年间,青年学子参与图书馆经典晨读打卡活动的动人场景始终不曾中断,累计4500余人次参与。清晨20分钟虽短,却足以让经典之声浸润人心。

“最开始仅限于读中华古典,后来拓展到中外人文名著、党的创新理论、科技前沿探索等,着眼整个人类文明的经典。”图书馆研究发展部主任宋丽华介绍。

“晨读让我在经典的长河中打捞起一个清醒的黎明,唤醒一整天的能量。”来自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本科生蒋嫽已三次参与该活动。在她看来,除了养成早起的习惯,读经典的影响是更为长远深刻的,“诵读经典让我在理性思考之外,更收获了一种从容面对人生的好心态,面对挫折时更坚韧,在顺境中保持谦逊。读出来的一刻,我感觉经典不再是试卷上的考点,而是内化于心的精神陪伴。”

如果说晨读是校园中的固定风景,那么假期的经典诵读打卡,则是一场跨越地域的诗意接力。由秦风诗社策划组织的经典诵读打卡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六期,累计5500人次参与。

利用寒暑假时间,学生自由选择篇目吟诵、朗读、创作。“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参与!”诗社成员王嘉晨惊喜地说,“正是这种自发参与,让我们看到经典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生活、与人共鸣的活水。”

站上舞台,为经典发声

灯光聚焦舞台,大屏上干涸的土地令人揪心。“水……水在哪儿啊……水在哪……”去年冬天,在全国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舞台上,伴随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宫依侨、李奕霖的一声声追问,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靠一锤、一钎、双手开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感人故事,款款拉开帷幕。

“诵”以承声,“写”以潜心,“讲”以传神。近年来,学校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全面创新中华经典诵写讲教育实践形式。在首届全国“田家炳杯”校园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我校师生在全国数千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宫依侨、李奕霖以《醋》《红旗渠》两件作品,先后荣获两次大赛诵读类特等奖与一等奖。

“如果《红旗渠》是林县人艰苦奋斗的史诗,《醋》则折射出普通农妇用生命守护孩子和家国的风骨。”为了塑造人物,两人查阅资料、看纪录片、磨写稿件、揣摩细节。“我们达成一致,排练时一旦发现对方的语气、眼神、动作等有任何瑕疵,必须适时指出、及时纠正。”宫依侨回忆。经过这样的“魔鬼训练”,两名大一新生的诵读功底突飞猛进。决赛前最后一次联排,台下的指导老师禁不住竖起大拇指,“你们不是在读,是替人物活了一遍”。

没有聚光灯下的刻意炫技,去掉华丽的辞藻堆砌,她们把声音变成桥梁,用真情实感“诵”,让《红旗渠》的钢钎声、《醋》里的烟火气,重新在舞台上有了温度,让经典焕发出当下的鲜活气息。

诵读,是传承的起点;践行,是文化的延续。无论是古韵吟诵、晨读清音,还是舞台上的深情诵读,师大学子正以青春之声续写经典篇章,让传承听得见,让创造有根基,促进更多中国故事、人类智慧,生长为新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