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谈速度快者,曰牛、狗、马;及长,曰汽车、火车、飞机;再长,曰枪炮、火箭、声音、光速。而今才知道速度最快者莫如时光。人生如梦,回顾生来,襁褓、孩提、九龄、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半百、花甲、古稀之年,均流水般一忽而过,恍然年届七五。面镜自观,满面沟壑,鬓角斑白,颈细皮松,垂垂老矣。
年届七五,回想几位老人:祖父七十五岁时,社会动荡,不得安生。父亲大命中倾,未及五旬而逝。母亲七十五岁时,却因我工作在外,于家与妻儿艰难度日。我今年届七五,生活安定,不虑衣食,每次用餐,辄感叹过去老人生活艰难。祖父思想开化,知变蛋可以下酒,却尚俭置一颗于茶杯以筷子头蘸食;父亲不吸烟,购少许花生挂屋高端以节食用;母亲粗茶淡饭,生日从未见过蛋糕。辗转反思,愧不能言。
年届七五,最大的变化是身体日渐衰弱。我虽眼不花,语不迟,脑不钝,腰不弯,腿不酸,步履轻快,但是整体状况已大不如前:身高矮了两公分,体重减了十多斤;慢性病来访,记忆力衰退,常常遗三忘四,见人识面却想不起姓名;耳鸣如鼓,听力迟钝,见人口动而不闻其声;精力不济,过去改学生作业,几十本可连续作战,现在在电脑上写文章,三五百字便要站起来放松放松。
年届七十五岁,成了世事的看客。早先还代了几年课,说是发挥余热,自觉还于社会有用。七十岁后就偃旗息鼓,不问教学之事了。从教几十年,把教学当作生活,把教书育人作为宗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教书了,对于教师而言,就失业了。失了教书之业,就得学习生活之业。参考师尊、先学、同业:有闭门读书的,有著书立言的,有列国观光的,有跳舞、走步、打拳的,也有体健志宏参与社会生活的。自忖无能,便率性而为。早先酷喜医农,却因视力不佳而惜别。老来旧习复萌,便养花莳草。卧室、客厅、阳台无不有花。花红草绿,四季葳蕤馨香。兴致来袭,拍几幅美照晒晒朋友圈,得几句赞扬喝彩,顿觉六神舒畅。患写作“顽疾”,忆往事、念亲情、观生活,总想写几句附辞会义的文章。还想写写昔日教学自见、收集往日散篇成编,时催人老,不知上苍允否,姑且步态蹒跚、蜗行牛步,艰难前行。如今国事有顶层设计,儿女生活自为,知自己身体康健,便是利国利民利亲利友之举。悟出养心乃养生之宗,便淡化万事,怡情悦性;摸索着按摩穴位,坚持冬泳,甚觉有益。承蒙先祖荫护,长辈兄弟皆精神抖擞,我虽身衰而不显,人或赞叹、羡慕,不免窃喜,视为鼓励而已。
年届七十五岁,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均有了较深切的认识。自己生于耕读之家,受纯正家风的熏陶,立身端正,宽厚仁慈,平时谨言慎行,从不惹事生非。幼时社会动荡,家门多有不幸:十二岁时父亲因村吏愚蠢致祸而大命中倾;孤儿寡母与老祖父艰难度日。不久,祖父又含冤而逝。于坎坷的人生之路随波逐流:我先后作过学生、农民、民办教师,又作学生,再作教师。于高校任教,恪守“误人子弟,犹如杀人之父兄”之古训,教书尤重育人,孜孜矻矻精诚敬业。生活中乐于助人,喜欢为人排忧解难。老来至善,与人交往,诚挚敦厚。不问人隐秘难言之事,不看龌龊不洁之像,不说庸俗不雅之语。放眼人寰,淡化恩怨,珍重人生,怡然自我。
年届七十五岁,回顾生来岁月,知人生之路坎坷,绝无一马平川。艰难险阻乃路途必然,应坦然待之。或怡然前行,或艰难跋涉,均须心情平复,自在自为。生活中应万事看开,和谐家庭,善待儿女,自我珍重。
年届七十五岁,知社会万象,瞬息万变。或时代更替,或观念更新,荣辱祸福,不期而遇。生活中喜乐哀愁,在所难免。顺不过喜,逆不过哀。世事不平者,皆因邪恶不法之徒、不清不正之吏、欺诈无德之商所致。忧思郁闷,无异于自戕,莫如放眼长量风物。自忖待到紫气氤氲、和光普照之时,自会好转。
年届七十五岁,知生老死别乃自然规律。生自生,老自老,不哀不喜,不惊不诧。在人生的道路上,胸盈阳光,乐观向上,恪守良善,常怀仁爱之心;不羡权贵,不卑贫弱,超然自处,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能走多远走多远,能做多少事做多少事。
年过古稀,想得很多。思天想地,念亲怀友。常常梦见逝去的亲人,回到儿时的年月;忆及古宅的院落、故乡的村貌、儿时的玩伴、故去的学友,感叹生活之路的坎坷。有人说:“回顾过去是老的征象。”其实,生活一半是回顾,一半是继续。人们在继续中回顾,在回顾中继续。况且,过往记载着人生的经历、情思。回顾是对人生的检点。清白了过去,脚下的路才踏实。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